在中式烹饪的语境下
我们每天都离不开食用油
但很多人对它并不了解
只知道油吃多了
会容易引发肥胖、“三高”等健康问题
然而
许多人可能没有意识到
油的品类选择和使用方式不当
也可能会对我们的身体造成危害
如何选择食用油?
每次去超市,总能看到货架上摆放着琳琅满目的食用油产品,橄榄油、花生油、芝麻油、玉米油、大豆油……真的很容易让消费者犯难:这么多品类到底应该怎么选?不同的烹饪方法到底更适合使用哪种油呢?
总结下来就是:
①高温油炸时,选用耐高温、烟点高的油,例如花生油、猪油。
②普通炒菜时,油的选择范围也较广,花生油、玉米油、大豆油、葵花籽油均可。
③凉拌时,选用橄榄油、芝麻油或者茶油更有益健康。
此外,许多植物油在加工过程中会进行精炼、脱臭和氢化处理,这些工序会引入化学物质,产生不健康的脂肪酸。比如大豆油、玉米油、葵花籽油、棉籽油与植物起酥油这五类油,由于其高Omega-6含量、加工方式以及潜在健康风险,因此,选择健康的植物油和避免过量摄入Omega-6,对于维护身体健康至关重要。建议大家尽量减少摄入或避开,特别是在高温油炸或频繁食用的情况下。
相比之下,橄榄油、牛油果油、椰子油这三类植物油由于含有较高比例的Omega-3或单不饱和脂肪酸,更加稳定且对健康有益,适合日常食用。
用油的正确姿势,你学会了吗?
食用油究竟怎么用、怎么吃也有讲究,牢记以下3点,让食用油吃起来更有益健康。
1. 控制用量
不管是哪种食用油,过量摄入都会提高血脂异常和心脑血管病的风险。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人们的每日植物油摄入量应控制在25~30毫升,将近3汤勺的油量,而幼儿的每日推荐摄入油量为15~20毫升。但如果家人中有超重或肥胖、血脂异常等症状时,其摄油量还应适当减少到20克左右。
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尽量减少油炸食品的摄入。油炸食物和加工食品中的油脂往往含有大量Omega-6或反式脂肪。过量摄入不仅增加肥胖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还可能损害肠道健康。
因此,建议日常饮食尽量以清蒸、焖炖等低温烹调方式为主。
2. 控制油温
很多家庭习惯等油锅冒烟了再放菜,但此时油温很可能已超200℃,容易产生丙烯酸、苯等有毒物质,因此烹调时油温应尽量控制在150℃~180℃。
油温控制方法
①锅里放油的同时,可以把筷子插在油里,或者放一小块葱丝,当筷子和葱丝周围冒出很多小泡泡的时候,就可以下菜了。
②采取热锅冷油的做法,即先将锅烧热再倒油。
3. 交替用油
所谓的交替、多样化用油,是指按照脂肪酸结构换成不同品种,从而使营养补充更全面。
吃油多样化更有助于不同种类脂肪酸的平衡摄入,建议家中要常备以下3类油,经常换着吃:
第一类是富含亚油酸的油脂,包括大豆油、玉米油、花生油、葵花籽油、小麦胚芽油等;
第二类是富含油酸的油脂,包括橄榄油、油茶籽油(山茶油)、高油酸菜籽油、米糠油、芝麻油等;
第三类是富含亚麻酸的油脂,比如亚麻籽油、核桃油和紫苏油等。
4. 安全用油
①不要反复用油:生活中很多家庭都有这样的习惯,就是炸完食物之后,会用剩下来的油继续炸东西,或是炒菜等。但反复煎炸的油很容易产生如苯并芘、丙烯酰胺、杂环胺等致癌物,长期食用会给健康埋下隐患。食用油反复使用还会产生大量反式脂肪酸,它不仅会导致发胖,还会增加患心血管疾病、老年痴呆等概率。
②不要使用自榨油:自榨油相对来说存在更大的健康隐患。早前曾有多个粮油店被查出自榨油中黄曲霉毒素含量超标,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用的原材料可能是已发霉、变质的;另一方面是因为生产环境很差,而且油没有经过精炼,无法彻底去除杂质和有害物质。
来源|医食参考、生命时报、CCTV回家吃饭、39健康网、重庆市场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