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西湖,陆续迎来新生命的诞生,野生鸳鸯宝宝们接二连三地破壳而出。走在湖边,总能欣赏到一幅幅鸳鸯妈妈带着小家伙们悠然畅游的温馨画面。
美好的图景,需要有人去守护。5月14日中午,西湖孤山景区印学博物馆门前,一场与时间赛跑的营救正在上演。四米高的柳树上,11只困在树洞里的小鸳鸯,牵动着所有人的心。
鸳鸯妈妈在洞口着急地呼唤着宝宝们出窝
这窝小鸳鸯的动向,早被鸳鸯护卫队和景区工作人员盯上了。作为西湖“老居民”,景区保安王彬掰着指头数:“从前天母鸳鸯离巢觅食开始,我们就知道小鸳鸯快出窝了。”可谁也没想到,这个本该自然发生的过程,会演变成一场紧急救援。
鸳鸯妈妈独自出巢觅食,身边的树上有着自己的一窝小宝宝。可能因为缺乏经验,它把巢穴筑在了离洞口很深的柳树干里
随着时间的推移,鸳鸯妈妈越来越着急,不停地在洞口附近飞上飞下
当天早上7点,记者在现场看到,鸳鸯妈妈不停地在树洞进出,发出急促的叫声,似乎在催促窝里的孩子。但直到中午11点,本该欢脱跃下的小鸳鸯,仍不见踪影。鸳鸯护卫队队员盯着树洞直皱眉:“按往年经验,这会儿小鸳鸯早该跟着妈妈下水了。”
树的上方就是巢穴的入口,笔直的树干加上反向的洞口,让鸳鸯宝宝无法离开巢穴
看着隔壁邻居一家路过,这只鸳鸯妈妈显得更加焦急
景区保安王彬趴在树干上听里面的小鸳鸯的动静,确定鸳鸯巢穴的具体位置
问题出在那棵笔直的柳树上。巢穴距离洞口足有两米多高,对羽翼未丰的小鸳鸯来说,堪比悬崖峭壁。透过树皮裂缝,能看到小家伙们在幽暗的树洞里挤成一团,不时躁动着,却始终不敢迈出第一步。
景区应急小组带着工具赶到现场,查看柳树和里面小鸳鸯的状况
“不能再等了!”王彬立即掏出对讲机,按照应急预案上报。不到十分钟,景区应急小组就带着工具赶到现场。他们小心翼翼地撬开树皮缝隙,动作轻得像给树“做手术”。
随着缝隙透进光亮,第一只小鸳鸯试探着探出脑袋,紧接着第二只、第三只……
王彬戴着防滑手套守在树下,接住每一只跃下的小鸳鸯,像托着易碎的珍宝:“必须戴手套,不能让人类气味影响它们。”他一边说着,一边眼睛还紧紧盯着树洞,生怕漏接一只。
当最后一只小鸳鸯安全落地,湖面上等候多时的鸳鸯父母立刻游了过来。看着11只毛茸茸的小家伙扑棱着翅膀围到妈妈身边,人群中响起轻轻的欢呼声。
救助完11只鸳鸯宝宝,不确定有没有落下小鸳鸯的王彬继续仔细听着树洞里的动静
这位在西湖边工作22年的东北汉子说起过往的救援如数家珍:“前年圣塘景区那次更惊险,25只小鸳鸯,母鸳鸯带走10多只就走了,剩下四五只卡在树洞里。我们追着母鸳鸯的路线,抱着小鸳鸯跑了大半圈西湖才追上。”
看着宝宝们安全回到自己身边,似乎感受到人们的关爱,这只鸳鸯妈妈带着孩子久久不愿离去。
从2005年首次发现鸳鸯在西湖繁殖,到如今每年新增上百只新生鸳鸯,守护这群“湖上精灵”早已成了西湖人的默契。景区保安、环卫工人都会主动提醒游客:“别靠太近,别投喂,让它们安心长大。”
这场持续三小时的营救,不过是西湖守护者们日常的缩影。但正是这些平凡的坚守,让西湖不仅有湖光山色,更有生命接力的温暖故事不断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