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争论了好几年的“单踏板模式”终于迎来定论,明年开始,将被禁止默认使用。
单踏板模式不再默认
7月7日,据央视新闻报道,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正式发布《乘用车制动系统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强制性国家标准,该标准将从202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是自2008年以来,我国乘用车制动系统标准的首次重大更新。
新标准针对电动化趋势进行了全面升级。与2008年的旧版本相比,此次发布的标准增设了电力传输制动系统、电力再生制动等技术要求,同时新增紧急制动信号要求等安全规范。这些变化直接回应了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带来的技术需求。
最受关注的是对“单踏板制动”的明确限制。新标准规定,车辆在默认状态下不允许通过松开油门踏板实现减速至完全停车,驾驶员必须通过制动踏板完成最终刹停动作。这一规定旨在降低驾驶员误操作风险,确保制动操作的可预测性和安全性。
同时,标准要求动能回收减速度超过1.3米/ 秒时,车辆需自动点亮制动灯;所有新车强制标配ABS防抱死系统。对于单踏板模式,新规并未完全禁止,而是将其改为可选项——驾驶员需在车辆启动后手动设置才能启用,且每次上电后会自动恢复默认模式,使用时车内需有持续可见的光学信号提醒。
这意味着目前市场上部分电动车型采用的激进“单踏板”设计需要在2026年前进行调整,以符合国家标准要求。
标准还对多项细节进行了优化调整,包括驻车解除机制、制动衬片磨损检查流程以及电子驻车制动电气失效处理等方面。这些修改体现了对现代汽车电子化、智能化发展的适应性考虑。
“省电利器”一度争议不断
提到单踏板模式,大家都会想到特斯拉,但单踏板模式并非特斯拉首创。
早在2013年,宝马i3就已采用类似设计,通过松开加速踏板实现动能回收制动,甚至能减速至停车,同时亮起刹车灯。不过,此宝马i3并非现在这个3系的电动版,而是第一代i3的两厢车型,有众多为新能源省电的设计,例如轻量化的覆盖件设计、155/70 R19的“超级”窄胎以及单踏板模式等。
此后日产聆风、雪佛兰Bolt等车型也相继应用,核心逻辑均为利用动能回收减少刹车踏板使用,以提升续航。
其实,在比纯电车型更早的时代,还有混动时代的丰田在普锐斯上就有类似于“单踏板模式”的B档模式,即最大限度的动能回收模式。
真正让单踏板模式被众人所关注,还是因为特斯拉。不仅是因为特斯拉的销量远超此前的几款车,更有特斯拉曾经一度强制要求车主使用“能量不可回收”的单踏板模式。
虽然单踏板模式对于一部分人来说比较容易适应,但对于更多的车主来说,这改变了从驾校开始或从其他车型上长期建立的驾驶习惯。一系列特斯拉事故之后,单踏板模式都会被“拎出来”重点提及。
安全与创新需要一个平衡点
2023年,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启动缺陷调查后,特斯拉召回了2019年至2023年间销售的大量车型,原因包括“未允许驾驶员选择能量回收策略,可能增加误踩加速踏板风险”。
从初代宝马i3到特斯拉,回顾单踏板模式的发展,不难看出其发展过程与新能源技术进步紧密相关。早期受制于电池、电控技术,为了更好的续航达成率,车企不得不采用更依赖动能回收的单踏板模式。
如今新能源汽车续航超过500km的比比皆是,充电设施也已经日益完善,单踏板模式省出来的那点电已经不再是必须了。
特斯拉的强制性单踏板模式其实在早前的召回OTA的过程中,算是向行业提供了解决方案,即单踏板不再是单一选项。如今新规的落地,可以看作是行业对于类似问题的系统性规范。
新能源汽车蓬勃的发展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了众多突破性的新技术开始“上车”,这些新技术在便利驾乘体验的同时,也带来了安全隐患。如今新规的出现,可以看到整个行业在创新与安全间的平衡。
来源:潇湘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