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温预报“人工压数值”?气象学家回应

2025-07-11 09:40:04热点要闻4阅读投稿:admin
最佳答案我们刚刚经历了历史同期最热的6月。在中国领土最北端,东北居民排队安装空调;而另一边,贵州榕江在短短四天内遭遇两次洪峰过境。刚步入7月,长期以防火为重的河南西峡便遭遇了3小时内降雨量超过200毫米的极端降雨。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监测预估室高级...

我们刚刚经历了历史同期最热的6月。在中国领土最北端,东北居民排队安装空调;而另一边,贵州榕江在短短四天内遭遇两次洪峰过境。刚步入7月,长期以防火为重的河南西峡便遭遇了3小时内降雨量超过200毫米的极端降雨。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监测预估室高级工程师李柔珂向央视网《新闻+》记者介绍,近几十年来我国极端热记录普遍呈增多趋势,极端小时降水量和最大小时降水量在大部分地区均呈增强趋势。中国区域骤发干旱在过去30年来加剧。预估结果表明,未来我国华东地区和新疆西部盆地极端最高温度增幅明显。但全国平均极端降水量、年最大降水量都将增加,降水更趋向于极端化。特别是在我国西北、西南等降水偏少的地区,局地旱涝将更加频繁。

央视网《新闻+》记者:随着我国各地高温天气的持续,一些网友质疑气温预报存在“人工压数值”的现象。作为气象专家,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朱定真:气象人不会有意地将气温报高或报低,我们也会对预报员的预测进行评分,预报38摄氏度,实际气温达到40摄氏度以上,预报员是不得分的。我们作为预报员,一定会努力报得越来越准。

但是为什么预报的气温跟大家的感觉不一样呢?因为气象的观测环境和个人在室外的环境是不一样的。天气预报发布气温的标准是离地面1.5米、不受太阳光直射、通风环境下百叶箱中的温度。为什么要用百叶箱?因为这是世界气象组织的规范标准,全球要用同样的标准化尺度去测量气温,这样才能进行对比。

气温就是近地层大气环境的温度,大家感受到的是体感温度,体感温度受到气压、风力、湿度等多重影响。未来我们的预报会越来越向人们的需求倾斜,比如可能会预报体感温度,而不再是简单告诉大家气温为多少摄氏度,播报的信息中还要包含气温38摄氏度和39摄氏度有什么差异,哪些领域会受到影响等。

央视网《新闻+》记者:身在北京,您有没有感觉到天气有所变化?

朱定真:我是江苏人,这些年感觉北京夏天热得有点像我们南方了,桑拿天时间更长了,有些公园阴凉的地方都长出了苔藓,这在以前是比较少见的。不光是北京,北方天气都有这种变化。前两天我特意看了一下,北京的相对湿度达到了90%,而南京的相对湿度只有45%。这是因为北京现在受副热带高压边缘偏南气流的控制,这股气流为北京输送的水汽非常充分。

从年际的统计资料来看,大气中的含水量在逐年增加,华北地区在向暖湿变化,夏季的平均相对湿度有增加的趋势。根据北京市气象局的数据,2013—2022年的年均相对湿度比2003—2012年上升了5%~10%,这一变化在夏季更为明显。把这个变化放在季节里,比如25%变成了30%,你可能不会觉得怎么样,但是平均增加了这么多,已经是一个比较剧烈的变动了。

但还不能说这一变化是“暖湿化”,波动在大自然中是存在的。气候的变化需要30年的监测周期,30年平均下来气候一直表现出这个形态,我们才能说气候变了。

央视网《新闻+》记者:是什么导致了暖湿趋势的出现?

朱定真:全球变暖是大背景。事实上,极端天气常态化已经显现出来了。高温的极端性在增加,不论是高温的热度,还是它持续的时间。

暖季被拉长。《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4)》显示,中国年暖昼日数平均每10年增加6.7天,差不多增加了一周的时间。暖季不但提前开始,还结束得更晚,其成因就是全球变暖。但中国区域的升温速率高于全球同期水平。

与此同时,整个气候系统的变化会像链条一样传导,相互助推。随着气候变暖,海水温度上升,蒸发量增加,大气的水汽来源就会更多,而暖空气的含水能力比冷空气更强,这两个因素叠加在一起,让大气中的水汽含量不断上升。我们人是处在大气中的,能够直接感受到湿度的变化。一旦大气的含水量增加了,过去习惯了干热酷暑的北方人就会非常敏感地注意到这种湿热的感觉。

不过,空气中的水汽增加不代表降水一定增加。有冷空气便可以凝结成雨,但仅空气变热,虽然它含的水更多,可水汽会滞留在空中,所以一些地区还可能会出现旱情。

央视网《新闻+》记者:您怎样概括今年夏季天气的变化?又是什么导致了这一轮的变化?

朱定真:这边下大雨,那边高温酷暑,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系统就是副热带高压。受它控制的地区会出现高温,在它影响的边缘地区会下雨。如果大家留心去看,我国雨量图都会呈现“C”字形,因为副热带高压边缘这一圈和冷空气结合,容易形成波动,我们称其为波动气旋,这种气旋能够引发暴雨,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旱一大片、涝一条线”。发生干旱的地区都是由单一气团控制,而发生洪涝的地区一定是在冷暖空气交汇的地方,所以相对来讲,发生洪涝的地区在地图上是呈现条状的。

央视网《新闻+》记者:副热带高压提前抬升是今年的特殊情况还是长期趋势?

朱定真:现在副热带高压有偏北的趋势,近些年我国的梅雨形势已经不像从前那么明显。但是我们现在不能说它已经变了,有可能明年呈现出来的是一个正常的梅雨期。

北方地区的高温,一是由大陆高压导致的,二是在副热带高压控制时形成。在6月份前后,北方地区的高温通常是在大陆高压控制下出现的。气团是干热的高压空气,它本身是下沉气流,没有其他气团与其交汇形成对流,就不容易有云雨,天气就会相对晴好,在夏季就容易增温。它持续控制北方地区,北方地区的温度就会不断攀升,高温也能达到37~38摄氏度,体感上会觉得早晚凉白天热。等到副热带高压北抬,受它控制的地区往往呈现桑拿天,早晚和白天差不多热。

不同的年份会有时间上的差异,今年副热带高压北跳得快,而且呈现出西伸趋势,“体格”非常大,包括河南等地都受到了它的影响。

往年京津冀地区的主汛期在“七下八上”,这就是副热带高压结束对江南、华南地区的控制后北抬形成的。副热带高压送来的暖湿气流边缘和北方冷空气交汇,形成强对流。今年副热带高压早早就北跳,所以过去要到“七下八上”才会出现的那些天气,现在已经开始在京津冀地区出现了,但是还不能代表明后年也会这样。

央视网《新闻+》记者:是什么导致了今年副热带高压的过早北跳?

朱定真:大气环流是一个上下游相互影响的系统,副热带高压的强弱有可能跟赤道地区乃至南半球的天气环流有关。副热带高压是一个气流从热带地区上升,到中纬度地区下沉的气流运动,所以厄尔尼诺、拉尼娜等现象,也会影响它的强弱和动态位置。当然也有人说全球变暖会导致副热带高压的强度和范围发生变化。为什么今年副热带高压这么强,又北跳得这么早,背后的原因还得分析。

而且我们也要认识到,副热带高压并不是中国特有的,整个地球的副热带地区都受到它的影响,现在欧洲和北美地区也都出现了大范围的高温天气。副热带高压像地球的一条腰带,一环又一环,每年的形状不同,尺度不同,但是在它的控制下,都是高温天。

央视网《新闻+》记者:从前提到洪涝灾害是类似于1998年发生在我国的洪灾那样对大流域范围产生的影响,现在的洪涝灾害给人的感觉像是范围缩小了,但强度依然很大,这和降雨的变化有关系吗?

朱定真:大家觉得每次暴雨的范围有所缩小,不再是多个省级行政区一起下雨,降水的影响更加集中在一些区域,可能是因为降雨在突出极端性的同时,也突出了局地性。现在极端强降水事件发生的频次和强度都在增加,而这些突发的强降水,都是区域性的,不是大范围的。

各区域地形地势也会对洪涝产生影响,山地或者城市比较密集的地区在遇到强降雨时更容易形成径流,导致山洪或者内涝。

另外,随着我国大江大河的水利设施防范和调度能力的增强,已经能够削弱短时强降雨带来的影响,但是中小河流在面对几十年甚至百年一遇的强降雨时还有薄弱环节,更容易突出一些问题,面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常态化极端天气,确实要多做一些准备。

央视网《新闻+》记者:我们要如何面对极端天气事件更加频繁的未来?

朱定真:气候变化也是大自然的一种韵律。应对气候变化,一是减缓,二是适应。我们谈到暴雨时,总是会首先想到它的可怕,其实我国大多数地区的年降水量呈单峰型分布,也就是6—9月的降水量占全年的百分之六七十以上,其他月份降水量偏少。地球淡水资源越来越匮乏,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怎么留住汛期的降水为其他季节使用,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我们在讲防灾减灾的时候注重趋利避害,过去我们更多地讲“避害”,首先保证安全,其实“趋利”也是非常重要的,随着我国水利设施建设的逐渐完善,预警预报监测能力的提升,在防范洪涝灾害之外,空中大气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应该摆在日程上。

声明:新奥生活经验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