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经济周刊
最近,在一家海底捞门店里,消费者小张对着服务员胸前的“如果服务满意,请打赏¥3.99”的二维码犯了难。刚享受完剥虾、递围裙的全套服务,扫码似乎成了“理所应当”,可菜单上早已溢价的锅底和菜品,又让他觉得再花3.99元很不舒服。
“花两三百吃顿火锅,还要为分内之事额外付费?”小张说。虽然海底捞回应称,顾客看心情打赏,不给也没关系。但这种矛盾感,成了不少消费者的困惑。
反对声浪不小:海底捞菜品单价比同类火锅高出不少,消费者默认这溢价中包含了“无限续杯的酸梅汤”“擦眼镜的眼镜布”,甚至帮哄孩子的服务成本。有网友直言,这个打赏码有“二次收费”的感觉;还有网友调侃:“要是服务不好,能扫码扣钱吗?”“海底捞要是真想奖励员工,应该将‘小费’改为点赞,赞多的月底奖励。”
当然也有支持打赏的消费者,认为“打赏有利于服务质量提高”。北京某餐饮从业者透露,服务员月薪普遍在6000~8000元,海底捞虽略高,但高强度的服务要求使得体力透支是常态,“打赏相当于给了服务行业工作人员一个多劳多得的渠道”。
争论的背后,是两种消费理念的碰撞。当海底捞试图将西方小费文化嫁接进中餐语境时,似乎低估了“水土不服”的威力。
在美国曼哈顿的牛排馆,小费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账单自动附加18%服务费的情况很普遍,服务员的时薪往往低于最低工资标准,全靠小费填补收入缺口。
这种制度就像一把双刃剑:服务员能记住常客的饮酒偏好,甚至提前备好过敏餐食,但也滋生出“看钱下菜碟”的潜规则。
需要指出的是,即使在国外,小费文化也令不少消费者感到不满。
《华盛顿邮报》曾发文称,在许多餐厅,消费者结账时面临的小费选项金额越来越高,原本给予优质服务的额外奖励,正逐渐演变成一种负担。
在国内,这种不适应更加明显。国内消费者习惯了“明码标价”“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清爽交易。在一项“你愿意给海底捞服务员打赏吗”的网络投票中,8万多人参与,其中90%的用户投给“不愿意”,消费者普遍认为“服务费应包含在总价里”。
试图用几元钱的打赏将服务质量与个人收益直接挂钩,看似是精准激励,实际上是将“顾客至上”这个行业准则放在了绩效激励之下。消费者可能会担心:“服务员会不会优先服务看起来肯打赏的客人”“扫码与不扫码的服务会不会两样”……
最尴尬的还是一线服务员。顾客的打赏本应是对其服务认可的表现,如今却夹在企业和顾客之间,让服务员“压力山大”。就像网友说的,现在客人掏出手机,服务员都得心里打个鼓:这是要点菜,还是要 “打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