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美国旧金山举行的内分泌学会年会(ENDO 2025)上公布的一项研究显示,食品饮料中常见的某些甜味剂,包括阿斯巴甜、三氯蔗糖、甘草甜素等,可能增加儿童性早熟风险。
研究报道截图
“青少年吃的甜味剂越多,患中枢性性早熟的风险就越高,这项研究将现代饮食习惯,特别是甜味剂摄入量,与遗传因素、青春期早期发育联系起来。”该研究作者、台北医学大学Yang-Ching Chen博士说。
中枢性性早熟又被称为促性腺激素依赖性性早熟(GDPP),因下丘脑-垂体-性腺轴(HPG轴)功能被提前激活,下丘脑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过早释放,刺激垂体促性腺激素大量合成和分泌,引发性器官和第二性征过早发育。
健康时报资料图
7月15日,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营养科副主任张克明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考虑人们控制体重和血糖的需要,如今许多食品、饮料企业开始少加或不加糖,但为了改善味道,他们会添加甜味剂。虽然不少甜味剂没有热量,但如果长时间过量摄入,也不利于控制体重,还会引发其他健康问题。
“肥胖儿童脂肪组织分泌的瘦素等激素,可激活下丘脑-垂体-性腺轴,提前启动青春期。部分甜味剂可能诱发慢性低度炎症,促进TNF-α、IL-6等炎症因子释放,而这些因子可间接刺激HPG轴,加速青春发育进程。”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伍学焱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甜味剂刺激甜味受体,误导机体分泌胰岛素,但实际无葡萄糖摄入,长此以往会导致胰岛素抵抗,而胰岛素作为合成代谢激素,可直接促进性腺发育。
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急诊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刘剑烽建议,家长购买食物时,需要仔细阅读配料表,少买或不买含阿斯巴甜、三氯蔗糖、甘草甜素及高果糖浆的饮料和零食。若孩子有明确的家族性早熟史,可考虑做多基因风险评分,在儿科内分泌科医生指导下建立“甜味剂预算”,并优先用天然低热量替代品(如少量水果或果泥)来增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