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细心的朋友们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7 月 24 日是农历六月的最后一天,可到了 7 月 25 日,并没有迎来农历七月初一,而是闰六月初一。这就好比时间突然 “倒流”,又回到了 30 天前,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要解开这个谜团,还得从我们传统的农历说起。
农历:兼顾日月运行的阴阳合历
我国的传统历法农历,它实际上是遵循太阳和月亮运行规律所制定的,是一部阴阳合历。所谓的阳历它是以回归年为基础,即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的周期,平均年长是365.2422天;而阴历则是以朔望月为基础,反映月亮阴晴圆缺变化的周期,一个朔望月平均周期29.5306天。因此我们农历当中的月份分为大月和小月,小月是29天,大月是30天。如果一年当中只有12个农历月,那么年长平均是354天,这要比阳历的年长少了大约11天,长此以往,就会出现寒暑颠倒的现象,春节有可能在夏天来过。
置闰月:古人解决历法矛盾的智慧
古人早就考虑到了这个问题,为了让农历的每个月都能和月相紧密相关,同时又能让农历年与季节变化基本相符,他们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 ——置闰月。根据《尚书・尧典》这部古籍中的记载,反映早在4000多年前的尧舜时期,中国古人就已经有了“置闰”的观念。通过每两到三年增加一个闰年的办法,使得农历的平均年长与阳历的年长相一致,而多出来的这一个农历月就是闰月。
闰六月的由来:遵循二十四节气规则
那么,今年的闰六月是如何产生的呢?为什么是“闰六月”,而不“闰五月”或“闰七月”?答案就在二十四节气之中。二十四节气是“置闰”的一个重要规则依据。从立春开始,偶数排序的被称为中气,像夏至、大暑和处暑都是中气。其中包含大暑的农历月为六月,而包含处暑的农历月为七月,但是在今年的农历当中,农历六月之后的农历月,它只包含了立秋这一个节气,而不包含处暑,所以六月之后的月份被称为闰六月,而包含处暑的农历月才被称为七月。
值得一提的是,本世纪这100年里共有6次闰六月,分别是2017年、2025年、2036年、2055年、2074年和2093年。闰月的出现,其实就是为了让农历更好地适应自然规律,让我们的生活和生产活动能更有序地进行。
来源:管城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