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酷暑,各大医院急诊科接诊的中暑患者数量激增。7月15日,记者从郑州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调度大厅获悉,近两个月120接警中,主诉中暑或症状疑似中暑的求助明显增多,其中快递员、外卖员、环卫工、饭店厨师等户外或高温环境工作者占比最高。
更令人警惕的是,高温天期间高发的中暑并非只发生在烈日之下,居家也会发生“隐性中暑”。
“我一个人在家没晒太阳、没干活,没想到就中暑了。”73岁的李女士(化名)起初以为自己得了胃肠型感冒,最终却被医生确诊为中暑。
省人民医院急诊内科主任医师李琳解释,中暑的本质是体内热量无法有效散失。“在湿度超过90%、门窗紧闭的环境中,即使室温仅29 ℃,也可能导致中暑。”
01
居家老人为何成为“隐性中暑”的高发人群?
医生分析,主要原因有二:
一是部分老人为节省电费不愿开启空调;
二是老年人对温度的感知能力下降(热觉退化),常穿着长袖长裤或盖被休息,身处闷热环境却浑然不觉。
“长时间滞留在这样不通风的房间,会出现头晕、恶心、心慌、腹泻、乏力等症状,极易被误判为胃肠型感冒,实则是中暑。因其不易被察觉,故被称为‘隐性中暑’。”
医生特别提醒,老年人不能仅凭自身感觉判断环境温度,必须依赖温度计监测。“家中应常备室温计,一旦室温超过30 ℃,务必立即采取降温措施,如开空调、风扇,并注意开窗通风,谨防‘隐性中暑’发生。”
除中暑之外,夏季也是心血管病的高发期。
近日,50多岁的刘先生(化名)突发大汗、胸痛、呼吸困难,家人紧急送医。经省胸科医院检查后确诊为急性心梗,经紧急手术后症状缓解。
“进入7月,心血管病患者显著增多。”省胸科医院急诊医学部主任李晓召表示。
02
高温何以诱发心脑血管事件?
随着气温的升高,人体皮下血管扩张,皮肤血流量比平时增加3~5倍,心脏负担加重。
有流行病学证据表明,气温与心血管疾病关系密切。极端炎热天气(平均29.0 ℃)对死亡风险的影响迅速而短暂,当天就会立刻显现。
当气温高于32 ℃时,脑卒中(中风)的发生率较平时高出66%,并且随着气温的升高,危险性还会增加。
临床数据显示,每年的六、七、八月,都是脑血管疾病发作和死亡率的一个小高峰。
“高温出汗致血液浓缩、黏稠,增加心梗、脑梗风险;同时,情绪易波动引发血压不稳。温差越大,收缩越剧烈,导致血压骤升,诱发疾病。”医生表示。
此外,骤冷骤热的环境转换,如从高温室外进入凉爽室内,这会引发血管收缩。
这几类“高危人群”尤其需要警惕:
1.中老年人(尤其65岁以上):血管弹性下降,调节能力减弱。
2.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患者:基础疾病使心血管更易受高温影响。
3.肥胖、缺乏运动人群:代谢负担重,散热能力差。
4.长期熬夜、压力大的人:交感神经持续兴奋,心脏负担加重。
5.户外工作者(如建筑工人、环卫工):长时间暴露在高温下,脱水风险高。
03
高温天别做这4件危险事
高温天人们想尽方法解暑降温,但习惯做这4件事的人,心血管默默承受着巨大的负担。
01猛回头、猛转身
猛回头、猛然转身这样的动作,容易导致斑块脱落,堵塞血管,诱发脑梗,还可能伤到颈椎。尤其在夏季,人体很容易出现血容量不足、血液黏稠度高的情况。
夏天尽量避免一些需要突然发力的动作,转身、回头时都应慢一些,最好是整个身子都转过来。
打羽毛球、打篮球等运动前也应充分热身,血压不稳的人更要小心。
02冲冷水澡
室外气温高,人的全身血管均处于扩张状态,如果身体突然遭遇寒冷刺激,会导致脑血管收缩痉挛,出现头晕、呕吐等,严重时可能引起颅内大出血。
建议大家先擦干身上的汗,休息10~15分钟再用温水洗澡。
03大口猛灌水
适当补水能降低血液黏稠度,但如果喝水太快,水分会快速进入血液,造成血容量增加,加重心脏负担。
尤其是患有冠心病的人,会出现胸闷气短等症状,严重的可能导致心梗。
建议夏天喝水不能一次喝太多太快,要少量且多次,每次喝100~150毫升。
04对着空调直吹
从热气腾腾的室外进入空调房,虽然身体一时会感觉舒爽,但血管和心脏很难适应过大温差,容易突发疾病。
建议室内外温差不要太大,将空调调至26 ℃左右。
若在室外大量出汗,回到室内应先擦干再吹空调,而且不要对着空调直吹,以免温差变化太快诱发心脏和脑血管收缩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