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方言在社交媒体上以意想不到的方式破圈。“一句话证明你是哪儿人”“用方言唱歌有多上头”等话题花式刷屏,从影视作品的方言热梗到方言原创音乐,再到方言表情包,带着泥土味的乡音以新潮的姿态“杀”回大众视野。
方言狂欢的背后,也暗藏隐忧。数据显示,超四成“00后”与父母交流时说普通话,15.6%的年轻人既不会说也听不懂方言。我们在短视频里为方言梗打call时,方言在生活中的使用频次正在急剧减少。不禁要问:这场热闹的方言复兴潮,是文化传承的新契机,还是一时的“热闹劲”?你又有多久没说方言了?
一
方言是一个地方的原声。每种方言都蕴藏着独特的地域文化,当吴侬软语遇上东北大碴子味,粤语九声撞上川渝麻辣腔,这种十里不同音的语言现象,转身变成网络时代的流量密码。从土里土气的家乡话,到风靡全网的方言梗,方言正在破圈生长。
大屏与小屏的碰撞加速方言创作赛道崛起,土潮混搭美学正在重新定义方言的打开方式。比如,随着《哪吒2》爆火,方言版Rap在社交平台走红;武汉文创“蒜鸟”,凭借魔性方言梗“蒜鸟,蒜鸟,都不yóng易~”成为新晋网红。“Z世代”用创意梗、魔性短视频为方言疯狂上分,南腔北调不再是地理标签,而成为彰显个性、链接群体的文化密码。
“方言梗”的流行,印证着方言的生命力。方言不再是单纯的语言工具,而是唤醒集体记忆、凝聚地域认同的情感符号。“浙BA”赛场上,“辣辣弄跌,莫比哈撒”等趣味喊话热情四射,球迷们用各色乡音助威玩梗。社交媒体上的“我说普通话”改编热,网友纷纷亮出家乡话拉歌,掀起“最炫方言风”。这些跳脱传统的“方言+”新玩法,不仅打破了地域隔阂,更在年轻人中形成文化认同。这种认同,深深植根于我们的DNA当中。
“乡音无改鬓毛衰”,方言代表着一种乡愁,无论我们“漂”到哪里,它始终是刻在我们生命里的密码。走南闯北打拼的人,总会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因一句熟悉的方言而生出“想家”的感慨。遇上同乡,谈起家乡话,总能道出几分趣味、几分温情。那是奶奶在灶台边呼唤吃饭的腔调,是村口桥头邻里间聊的家长里短,是年少时与伙伴追逐打闹的吆喝。这种淡淡的思绪,或许生发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却让散落的情感记忆找到了锚点。
苍南县博物馆内的方言文化馆图源:潮新闻客户端
二
方言土语,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鲜活体现。以闽南话、客家话为例,这些方言的传承与流变,藏着祖祖辈辈生活、迁徙的过往。
遗憾的是,许多人正在与故土的乡音悄然疏离。据“中国濒危语言志”丛书记录,我国的130多种语言中,有25种使用人口不足千人,濒临消亡。
乡音难改,却为何难以留住呢?
方言正在失去它的“栖息地”。有人说,普通话让你走得远,方言却让你记住家。而现实是,过年过节回家的游子,不少人在切换方言时舌头打结、表达略显生涩。街头巷尾流淌的乡音,如今被压缩成网络空间的语音碎片,方言逐渐式微,人们的地域文化认知也随之下降。对年轻人来说,老一辈传唱的民间歌谣、邻里闲谈的俚语俗话,变成需要翻译的“语言化石”。在普通话普及率达85%的当下,我们面临的已经不是方言阻碍交流的问题,而是方言不断被边缘化甚至濒临消亡的现实。
城市化进程中,方言遭遇“降维打击”。在城市化程度高、人口流动频繁的社会,普通话成了便捷的通行证,而有时方言会被贴上“乡土气”的标签,导致一些人产生回避心理。有人害怕暴露“外地人”身份而羞于开口,有人因同事随口问起“你老家是哪儿的”瞬间耳根发烫。从熟人社会进入陌生人社会,普通话不仅是社交“硬通货”,也是身份认同的显性符号。人口流动的常态化持续冲刷方言的土壤,原子化的社会加速了方言生态的系统性衰退。
其实,保护传承方言并非是要时时处处说方言,而是为这些承载着文化基因的语言保留存续的空间。一种方言“失语”,随之消逝的是一套“文化基因库”。我们习以为常的乡音,于未来而言是穿越时空的文化遗产。试想若能亲耳聆听屈原吟诵《离骚》,或与李白用四川方言漫话,那该是怎样直击心灵的文化共鸣?保护方言,就是在时间长河中为后世留存一盏照亮地域文化宝藏的明灯。
浙江省文化馆杭州话入门教学课上,学员认真聆听图源:“浙江文化馆”微信公众号
三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普通话和独具特色的各地方言,共同组成了中国话。今天我们该如何开口学说“土话”,传承好多彩中国话?
方言顾虑,其实大可不必。有人曾说,“方言是我说,你懂,他不明白的情话”。如若认为“土话”只有“土味”属性,实际上是一种刻板偏见,用单一标准消解了文化的多样性。“土话”是生活的艺术,重庆话里雨伞叫“撑花儿”,潮州话里晒太阳叫“借日”,温州话将回家叫做“走归”,生动鲜活的方言词汇让寻常日子浸透着浪漫之美。真正的文化自信,就在于能够坦然拥抱带着泥土芬芳的母语印记。其实,方言也是拉近人心的buff。在温州泰顺县,有三个村曾因语言不通导致矛盾纠纷,最终靠着精通三种方言的调解人,解开了“千千结”。
融入生活,方言方能保鲜。我国在2015年就启动了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这场“保卫战”不是与普通话一争高下,而是为中华语言文化保留多样性的基因。保护方言,需使之在日常生活场景中自然流淌,口口相传、代代流传,比如,有的学校将方言引入课堂,带着孩子们在衣食住行中接纳、学会方言。幼儿园孩子吟诵方言童谣,大学方言选修课让年轻人发现母语的文化价值……方言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它只有以鲜活的姿态回归现代生活场景,才会有恒久的生命力。
用好技术,让方言传更远。语言的生长需要友好空间,数字化浪潮为方言打开了“新声道”。语音识别、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为“消失的声音”提供了全新的存档与传播方式。比如,科大讯飞发起“方言保护计划”,通过智能语音技术收录各地方言,建立动态语音库。再如,短视频里的“方言挑战赛”,使“土话”变身“网红语”。AI技术的持续演进或将打破方言的沟通壁垒,让“加密通话”走向无障碍交流。方言加载科技范儿,既保留老味道,又玩出新花样,让乡音传下来、走得远。
家乡话,是我们与生俱来、烙印在生命中的语言。当我们说起方言时,说的不仅是语言,更是“我是谁”。你记忆里最上头的家乡话是哪句?不妨在底下评论区和我们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