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岁出头的老李(化名)一连吃了几天肉,想来条鱼换换口味,为餐桌添道“鲜”。前段时间的一天上午,鱼买来后,老李在处理时右手无名指被鱼刺扎了下,伤口比较小,微痛,便没放在心上。当天下午,老李是右手手掌出现胀痛感,恰巧,他有5年痛风史和10多年的高血压,便以为是痛风发作,到附近社区医院挂水治疗。
然而,到了第二天,伤口越发红肿疼痛,整只右臂都开始肿胀,多处出现水疱,还伴有高热、寒战等症状,老李意识到情况不妙,赶紧在家人陪同下来到浙江省人民医院挂急诊。
医生检查后诊断为脓毒血症和坏死性筋膜炎。“这两种病症十分凶险,尤其是坏死性筋膜炎,发病迅速,可导致皮下组织和筋膜的广泛坏死,如不及时救治,会引发感染性休克,危及生命。”医生说。
各项化验结果显示,细菌已进入血液。老李出现急性肾衰竭,凝血功能也很差,到急诊没多久,他就出现了休克症状。情况紧急,手外科、修复重建外科卢鸿瑞副主任医师会诊后,决定立刻进行急诊手术。
“手术中,我们发现感染已经蔓延至整个右臂,整条手臂的筋膜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坏死,不得不将患者右臂多处切开,彻底清除坏死筋膜……”
很快,这次感染的“真凶”也浮出水面——病原体微生物测序(DNA)提示为创伤弧菌。资料显示,感染创伤弧菌48小时内死亡率可超过50%,72小时内未进行相应处理的,病死率增加至近100%。“当创伤弧菌侵入伤口,会快速繁殖,引发组织溃烂坏死,就像一场无声的‘肉骨蚕食战’在体内爆发。患者若再耽搁些时间来医院,就很危险了。”卢鸿瑞说,以前也遇到过就诊太迟的患者,为保命不得不截去一指。
术后,老李被转入重症监护室进行密切观察和治疗。还好救治及时,在多学科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和护理下,老李顺利度过危险期,也幸运地保住了手臂。出院时,一家人对医护人员连连道谢。
卢鸿瑞介绍,创伤弧菌被称作“海洋中的隐形杀手”,是目前致死率极高的致病弧菌,常存活于温暖海水中。它的感染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消化道感染,生吃或食用未完全煮熟的龙虾、蛤、蚌等海产品,创伤弧菌会经消化系统进入人体;二是伤口感染,破损皮肤接触污染海水或海产品就可能感染。
“虽然创伤弧菌感染发生率小,但死亡率极高。免疫系统较弱人群更容易受到‘攻击’,像慢性肝病、恶性肿瘤等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或长期酗酒的人群更易感染且出现严重并发症。”卢鸿瑞说,感染后症状多样,原发性脓毒症表现为急起发热、寒战等;伤口感染会出现肢体局部皮肤、肌肉坏死等,甚至发展为继发性脓毒症,老李被扎伤手指后出现脓毒血症、坏死性筋膜炎就属此类严重情况。
卢鸿瑞还提醒,淡水鱼也可能携带创伤弧菌,比如老李,就是在处理淡水鱼时被扎手导致感染。“一般认为,这可能与环境改变下创伤弧菌的进化,或淡水和海水水产品交叉污染有关。”
为避免创伤弧菌感染,可以这么做:1. 处理海鲜时佩戴手套避免被划伤,务必做到生熟分开;2.彻底烹煮海鲜再食用;3. 身体有伤口或免疫力低下时,最好暂时避免接触海水。如果在海边工作或在海边游玩,要做好防护工作,如戴手套、穿靴套。4.一旦被鱼刺刺伤或伤口碰到海水,要用碘伏消毒。出现伤口红肿、疼痛、发热等症状,应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