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则“男童打水仗后发烧感染狒狒阿米巴原虫(食脑虫)后去世”的消息,引发广泛关注。
据现代快报报道,8月11日晚,孩子妈妈在社交平台发布了一封“君宝贝和妈妈的感谢信”,信中称孩子:“生命留在6岁8个月”,结尾称“也请大家给我们点时间,处理完剩下的事情,感谢。感恩所有帮助过我们的朋友们。”评论区网友纷纷留言“节哀”。
今年6月,孩子妈妈在社交平台发文,称孩子在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医院通过腰穿脑积液的检查,检查出来狒狒阿米巴原虫。
对于为什么感染,妈妈表示,目前想到的就只有6月6日在学校打水仗和4月13日在公园里捞鱼,没有去过别的地方。
8月7日,妈妈又发文称,孩子已在PICU27天。
经过一个多月的治疗,孩子还是没能抢救回来。8月11日晚,妈妈在社交平台发布了一封感谢信,称孩子“生命留在6岁8个月”。
夏日玩水感染“食脑虫”
并不是个例
今年6月,福建也有一名5岁女童家长在社交平台求助,带孩子去游泳和泡温泉后,孩子出现头痛低热呕吐的症状,最终被确诊为“食脑虫”感染。
4天前,该博主发布消息称,孩子已在PICU待了第45天。
橙柿此前也报道过,6岁男孩海边游泳回来感染“食脑虫”,杭州也曾有患儿感染此病毒。
据悉,狒狒巴拉姆希阿米巴导致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病情十分凶险,病死率高达98%。目前还没有明确有效的治疗方法。
“食脑虫”并非昆虫
藏身淡水与土壤
感染“食脑虫” 病死率极高
中国疾控中心寄生虫病所研究员卢艳介绍,“食脑虫”并非肉眼可见的虫子,而是狒狒巴拉姆希阿米巴等致病性自由生活阿米巴原虫的俗称。此类寄生虫存在于淡水、土壤等自然环境中,可通过鼻腔、口腔或皮肤伤口侵入人体。因其致病过程凶险,可能引发原发性阿米巴性脑膜脑炎等,带来脑组织损伤,被俗称为“食脑虫”。
数据显示,我国迄今累计报告狒狒巴拉姆希阿米巴感染病例仅40余例,属罕见的寄生虫病。公众无需过度紧张,但需提高防护意识。
人感染后有哪些典型症状,如何救治?
专家介绍,早期以皮肤病变为主,后期进展为脑炎症状,可能出现发热、头痛、呕吐、易怒和嗜睡等。由于病程发展快且症状易与其他脑炎混淆,“早发现、早诊断”是救治核心。专家强调,野外戏水后若出现相关症状,务必立即就医并主动告知涉水经历。
疾控机构提出五项针对性预防建设
避野水,尽量避免在野外湖泊游泳或戏水,避免搅动水体沉积物;
护口鼻,在自然水体活动时佩戴鼻夹、泳镜;
防伤口,皮肤有破损时避免接触自然水体;
洁鼻腔,使用灭菌生理盐水或煮沸冷却后的水冲洗鼻腔;
排陈水,长期未使用的水管,需先排放积水再使用。
不要带孩子去野泳,池塘、小溪、湖泊、水库都不要去。尤其是炎热的夏季,如果要游泳,请带孩子去正规清洁、维护、消毒过的游泳池。
尽量避免用野外的水,如果不可避免地接触到自然水体,应尽量避免用野外的水给孩子洗脸,更不要饮用,看起来很清澈的也不行。
玩水后出现不适,及时就医。如果孩子在玩水后出现头痛、持续发烧不退、精神状态不佳等症状,应及时送医。
做好这几点
家长不要恐慌
这个夏天还是可以带孩子愉快玩水的
转发提醒!
来源:宁波晚报 都市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