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赋能农作物,抗病抗灾还增产”“不用氮磷钾,买这个庄稼生长照样好”“三招搞定高血压”“祖传秘方根治糖尿病”……近日,社交平台和视频平台上,一些假专家的真套路相继被媒体曝光:伪造“权威专家”人设,吹嘘“三无”产品,以知识科普之名行诈骗敛财之实。
他们有的号称“农业大学毕业”“从事农业行业数十年”,打着“免费指导”的旗号,分享一些啤酒灌根、食盐除草等似是而非的农技“小妙招”后,就开始卖力推销所谓防虫神器、增产神药。有的网购白大褂、伪造胸牌包装成“三甲医院专家”的形象,堂而皇之地推荐“神乎其神”的药品、保健品。
领域不同,套路相似。假专家们为何容易得手?原因很简单:他们不懂专业知识,没有专业技能,但深谙流量密码和推销之道——顶着捏造的“权威专家”人设,表演精心设计的剧本,打着“免费指导”“限时折扣”的诱人幌子,炫一波专业概念推销所谓的“最新科研成果”,以“内行人绝不会告诉你”“不用就亏大了”等话术制造焦虑,通过“大打包票”“无效退款”的痛快“承诺”诱导消费。加上这些领域本身具有较高专业门槛,网友难以甄别,很容易被骗子拿捏,掉入假专家们的带货陷阱。
假专家大行其道背后,部分MCN机构是推手。他们瞄准商机,通过“科普、宣传、销售”“一条龙”套路,发展出一条“身份造假、道具包装、演技指导、脚本定制、商业变现”的灰色产业链。随着技术发展,一些机构利用AI技术造假、博眼球快速“吸粉”起号,通过AI生成夸张文案批量制作短视频“轰炸”推销,让人防不胜防。一些平台对这一乱象也难辞其咎。对账号资质和专家身份查证不严、对内容审核甄别和举报处置不力、对夸大言论违规引流带货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给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机。
针对这些乱象,中央网信办在2025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部署中已将“内容以假乱真”“缺失资质”“提供伪专业信息”等列入整治重点。四部门近日联合发布《关于规范“自媒体”医疗科普行为的通知》,明确对假冒医生身份等行为采取严格的处罚措施。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虚假不实信息的识别、核实、溯源都有一定难度,封禁账号也可能“换马甲”卷土重来,整治“假专家”“伪专业信息”绝非一日之功。既要对已经发现的问题账号重拳出击,又要从“被动回应”转向“主动预防”,更要从“单打独斗”转向“协同治理”。同时要积极宣传引导,提高公众对虚假信息的“免疫力”,让坑人骗人的假专家们无处容身。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