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种小小瓶的shot饮料火了一把,卖得最好的大概就是“生姜+姜黄+柠檬”的配搭,因为饮品宣传的是其“抗炎+促消化+抗氧化”的三重功效,受到很多“亚健康+消化不良+低能量”的打工人喜欢。不过它的实际效果有没有宣传的那样好?配料表里有没有什么猫腻?能长期当“续命水”喝吗?我们来详细地扒一扒。
图片丨小红书用户@淄尧心
“白人中药”也不是第一次翻红了
近几年已经有好几款在外国火起来、被包装成“超级食品”的饮料,又回流到中国了:上一次是羽衣甘蓝纤体饮,上上一次是康普茶,这次轮到了姜黄饮。
和康普茶一样,姜+柠檬的配搭中国也早就有了,香港著名饮品“柠乐煲姜”就是前辈,后来演变成了“可乐煲姜”。
在欧美人的饮食体系里,姜是比较不常见的原料,因此他们用姜来做饮料其实是一种“引入外国新鲜食材”的时尚风潮。再加上这几年健身、健康博主在社交媒体上宣传这种姜汁饮料又好看、又容易做、成分健康、保健功能多多,于是先在国外掀起了一波热潮,被广大留子戏称为“白人中药”。
图片丨自己拍的
今年,这种带着shot瓶包装的饮料回到了国内。除了姜黄柠檬饮,还有凉茶浓缩瓶、胶原蛋白shot、护肝解酒瓶、人参阿胶熬夜急救瓶等,某连锁咖啡店甚至也跟风推出了doubleshot的mini瓶饮料。
姜汁 shot 真的能保健?
姜汁 shot 是否真如宣传里的那样保健功能多多呢?深扒一下它的卖点和成分,可能就要对这个宣传打个问号了。
1
HPP 果汁
HPP(High Pressure Processing)是一种用高压代替高温的杀菌技术,能保留蔬果中一些遇热会分解或变性的成分,比如维生素C、花青素、多酚类物质等。与此同时因为它对部分细菌芽孢不能灭杀,仅仅是抑制生长,所以需要全程冷链储存,并且保质期较短(小于120天)。
2
shot 瓶
shot 在饮酒界通常指能一口喝掉的一杯酒,常见的 shot 杯都比较小。而在饮品界,延续了 shot 杯“小而精”的风格,shot瓶也都是小小一瓶,很容易带给人一种“浓缩就是精华”的暗示,而且瓶内的饮料虽然是果汁,但是看起来浓稠厚重不透明,“精华感”就更重了。所以100mL卖8.9的价格,也有很多人趋之若鹜。
但是最开始shot瓶/杯为什么做得这么小?当然是因为难喝,喝不下一大杯,所以要做成这种“一口闷”的形式。在北美流行起来的各种健康shot配料包括但不限于姜、羽衣甘蓝、菠菜、胡萝卜、甜菜根、丁香、辣椒面、黑胡椒、肉桂、豆蔻等,你想想这味道吧,不一口闷谁能受得了呢。
3
生姜(ginger)和姜黄(turmeric)
生姜首先就是很多人的童年噩梦,它口味刺激却能在菜里伪装成一切食物,它的辣感来源是姜辣素(gingerol)。在一些研究中,姜辣素有助消化、抗氧化、抗炎等作用。
而姜黄虽然和生姜都是姜科,但是不同属,姜黄的质地更硬,颜色偏橙红而非生姜的浅黄。它通常不以原本的样貌出现,而是制作成姜黄粉,最常见的地方是咖喱,既能染色,又能增香。它的主要有效成分是姜黄素(curcumin),和姜辣素差不多,抗氧化、抗炎等作用也被研究证实有效。
但在 100 毫升的姜汁里,姜辣素、姜黄素的含量能否起到实验室里的作用,则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4
柠檬
柠檬也是老生常谈的维生素C来源水果了,只不过它的维生素C含量并不是所有常见水果里最高的。
5
蜂蜜
这款饮料目前看起来全是苦涩辛辣难入口的配料,于是蜂蜜就变成了必须加入的用来调和口味的成分,不然真的没人买了。蜂蜜的主要成分是果糖和葡萄糖,属于添加糖的范畴。配料表里明确表明蜂蜜占21%,21g蜂蜜约等于20g添加糖,逼近《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的每日低于25g标准了。从这个角度来看,它立刻就不能算是清白的“健康”饮品了。
是否“保健”,
国家有标准
我国的《食品安全法》其实有明确规定,是不是“保健”,要通过特殊的注册和备案,不能和普通食品混为一谈。而没有通过保健食品审批的产品,则不能宣称保健功能,否则属于虚假宣传。是否是保健食品也很好辨认,真·保健食品都有“蓝帽子”图标,并且需标明“国食健注”和“食健备”的批号。
现在年轻人普遍又忙又累,对于“养生”“健康”的需求正在增加,很多饮品都会使用些好像有健康功效的成分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但是这些饮品的共同点就是,不能期待它有保健的功效,也别自行脑补它有保健的功效。
让饮料回归饮料的定义,不要“神化”它。喜欢这种口味的饮料,偶尔喝喝没有任何问题,只是需要留意下配料表里的添加糖,别一次性喝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