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孔肯雅热的主要传播途径为带病毒的蚊子叮咬,在我国传播病毒的蚊子主要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大多数患者在发病当天至发病后7天内具有传染性,蚊子叮咬吸血后会把病毒带入蚊体内,经过2-10天的增殖,在下次叮咬时会将病毒传给健康人。
主要传播链条是:患者→蚊子叮咬吸血(蚊子被感染)→感染的蚊子再叮咬健康人,健康人被感染、发病。该病毒不会直接人传人,握手、共餐等日常社交都不会传染。
主要症状
感染后常有3-7天(一般为1-12天)潜伏期,以高热、关节痛、皮疹等为主要表现。
发热:急性起病,以中低热为主,部分可为高热,热程多为1-7天。
关节痛:最具特征性的症状。初始症状为单个或两个关节疼痛,常在24-48小时内出现多个关节疼痛,可呈对称性分布。主要是踝、指、腕和趾等小关节,疼痛随运动加剧,关节僵硬,影响活动。
皮疹:发病后2-5天出现,常分布在躯干、四肢、手掌和足底,数天后消退,但可能伴有轻微脱屑。
其他症状: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头痛和肌肉疼痛等。
预防措施
清除孳生地
每5-7天检查并清理室内外所有积水容器,翻扣闲置容器,倒掉花盆、瓶罐、水桶等容器积水、给废弃轮胎钻孔防积水等;
环境治理,疏通沟渠,填平洼地,定期清理绿化带、院落中的杂草和落叶,对无法清除的积水使用安全的灭蚊剂。
杀灭成蚊
在成蚊密度高的区域,可在花斑蚊活跃的晨昏时段,通过专业人员在空中喷洒杀虫剂,从而达到杀灭成蚊的效果。
防止叮咬
减少蚊媒活动高峰期(日出后2小时和日落前2小时)的户外逗留时间,尽量穿着浅色、宽松的长袖衣裤,减少皮肤暴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