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指甲出现这几个变化,竟然也是灰指甲

2025-08-26 08:34:25热点要闻1阅读投稿:admin
最佳答案灰指甲,医学上称甲真菌病,是由皮肤癣菌等真菌感染引起的常见疾病,导致指甲变色、增厚。它具有传染性,中老年人、糖尿病患者等群体更易感。本文将详细介绍其病因、防治方法以及几个常见误区。一、灰指甲是什么病灰指甲,医学上称为甲真菌病(其中,由皮肤癣...

灰指甲,医学上称甲真菌病,是由皮肤癣菌等真菌感染引起的常见疾病,导致指甲变色、增厚。它具有传染性,中老年人、糖尿病患者等群体更易感。本文将详细介绍其病因、防治方法以及几个常见误区。

一、灰指甲是什么病

灰指甲,医学上称为甲真菌病(其中,由皮肤癣菌引起的甲真菌病,有时也称为甲癣),其本质是指甲(趾甲)遭受病原真菌感染引起的一种疾病。需要说明的是,灰指甲并非由营养不良或遗传缺陷直接引起。

虽然不同个体的易感性可能存在差异,但灰指甲本质上是一种真菌感染性疾病。引起灰指甲的最主要病原体是皮肤癣菌(真菌),通常以红色毛癣菌最为常见(图1)。此外,少数病例也可能由念珠菌属或其他真菌引起。

灰指甲的感染通常始于甲板远端边缘(指尖方向)或甲板两侧与皮肤的交界处。真菌首先侵入甲板下或甲板表层,利用角蛋白作为营养来源进行生长繁殖。

感染后,受侵指甲(趾甲)会出现典型的改变:

1.颜色异常:这是最直观的表现,指甲可能失去正常光泽,变为浑浊的白色、黄色、褐色甚至灰黑色;

2.质地改变:甲板会明显增厚、变得松脆易碎,表面变得粗糙、凹凸不平;

3.严重症状:甲板与下方的甲床发生分离,形成空隙。随着病情加重,患者可能感到轻微疼痛,甚至影响行走。

二、哪些人容易得灰指甲

灰指甲作为一种传染性疾病,在特定人群中发病率更高。例如,老年人由于免疫力自然下降、指甲生长变缓,更容易感染致病真菌;同样地,患有糖尿病或免疫缺陷疾病的人群,也因其免疫力低下而面临更高的感染风险。某些生活习惯和身体状态更容易诱发灰指甲(甲真菌病):

●长期穿着密闭、透气性差的鞋袜,或者在公共场所(如公共浴室、游泳池)频繁赤脚行走,会使得足部长期处于潮湿环境,这为真菌的滋生创造了有利条件。

●足部多汗症患者的汗液增多,也为真菌提供了良好的营养基质,增加了感染风险。

●既往患有足癣(俗称“脚气”)的人群需要特别注意,皮肤上的真菌可能蔓延扩散到相邻的指甲,导致灰指甲的发生。

三、得了灰指甲,

应该怎么办

一旦确诊灰指甲,应及时前往正规医院皮肤科就诊。医生将通过真菌镜检或培养明确致病真菌类型,必要时配合药敏试验等方式,以识别是否存在对常用抗真菌药物耐药的病原真菌,并根据感染的严重程度、范围及潜在的耐药情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对于病情较轻的患者,通常建议首先选择外用抗真菌药物进行治疗,如特比萘芬。外用抗真菌药物治疗灰指甲的疗程通常较长。手指甲感染一般需要坚持用药6个月左右,脚趾甲感染(尤其大脚趾)则可能需要持续使用9-12个月甚至更长时间,直到健康的新指甲完全替代病甲。这是因为药物需要持续作用于正在生长的甲板,并等待健康指甲从甲根逐渐长出覆盖整个甲床。如果治疗时间太短,极可能导致治疗失败和复发。

如果感染较为严重或波及多个指甲,则需在医生指导下联合使用口服抗真菌药物,如特比萘芬、伊曲康唑等。期间需要遵医嘱定期监测肝肾功能,以防范潜在的药物不良反应。此外,激光治疗等物理方法可作为辅助治疗手段,而拔甲手术仅适用于少数特殊情况。

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患者务必保持指甲及周围皮肤的清洁与干燥,避免与他人共用指甲剪、毛巾、拖鞋等个人物品,以降低传染给家人的风险。需要强调的是,不建议自行购买药物或随意中断治疗,否则容易导致治疗失败或复发。坚持规范治疗是成功治愈灰指甲的关键。

四、如何预防灰指甲

灰指甲预防的核心在于减少接触传染源、破坏真菌滋生的有利环境以及提升个人防护意识,包括:

1.保持足部清洁干燥。建议每天认真清洗双脚,特别是脚趾缝隙处,清洗后务必彻底擦干。日常穿着吸湿性、透气性良好、尺码合适的鞋袜,并及时更换,以利于湿气散发。在天气炎热或脚部出汗较多时,应增加更换鞋袜的频率。

2.去往一些公共区域可以自备拖鞋。在公共浴池、游泳池、健身房更衣室、铺设地毯的酒店等潮湿且人员密集场所,尽可能全程穿着自备或一次性的拖鞋行走,避免赤脚直接接触地面。

3.个人卫生用品必须专人专用。切勿与他人混用指甲剪、锉刀、毛巾、浴巾、拖鞋、脚盆等可能直接或间接接触足部的物品,家庭成员之间也应严格遵守。个人使用的指甲工具每次使用后最好进行清洁消毒处理。

4.积极、及时治疗足癣。足部皮肤上的病原真菌感染如果得不到有效控制,极易扩散蔓延至邻近的趾甲。因此,一旦发现足癣症状,应尽早就医进行规范治疗,彻底清除皮肤上的真菌感染源。

5.特定人群需要增强防护意识。对于免疫力相对低下的群体,如老年人、糖尿病患者或患有其他基础疾病者,更需增强防护意识,严格遵循上述各项预防措施。同时,积极控制好基础疾病(如通过饮食、运动和药物稳定血糖水平),这既能维持机体免疫功能,也能减少为真菌提供有利的生长环境,从而降低感染风险。

预防灰指甲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一旦发现手指甲或脚趾甲出现颜色改变(如变白、变黄、变黑)、质地变厚、变脆、分离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前往正规医疗机构进行诊断。早期发现和干预是成功治疗和防止进一步传播的关键。

五、灰指甲的常见误区

误区1:灰指甲不治可以自愈

灰指甲不能自愈。

灰指甲由皮肤癣菌等病原真菌持续侵蚀甲板及甲床引起。导致灰指甲的真菌生命力顽强,可长期潜伏于甲组织内。一旦感染发生,真菌会持续侵蚀指甲,病情通常不会自行好转,反而可能逐渐加重,并且可能导致指甲变形加重,甚至传染给他人或身体其他部位(如皮肤)。

误区2:和灰指甲患者握手会传染

直接握手传播灰指甲的风险极低。

皮肤癣菌等病原真菌主要通过接触受污染的环境媒介传播,如共用鞋袜、修甲工具、浴室地毯等。但若握手双方皮肤存在破损,或接触后未洗手即触摸自身脚部,则存在间接传播可能。日常社交握手无需过度恐慌,但需注重手部卫生,避免共用个人物品。

误区3:灰指甲都是灰色的

灰指甲不都是灰色的。

病甲颜色取决于感染菌种及病变阶段。除灰黄色外,还可呈现白色(浅表白色型)、棕色、黑色(受产色素真菌影响)甚至绿色(合并细菌感染)。甲板增厚、浑浊、脆裂是更普遍的病征。

误区4:得了灰指甲,就一定要拔甲治疗

灰指甲治疗不一定要拔甲。

拔甲并非灰指甲的首选或常规治疗方法,拔甲仅适用于甲板严重毁损、合并急性感染、或药物无法渗透的顽固病例。单纯拔甲并不能根治灰指甲,因为真菌可能存在于甲床、甲母质或周围组织中。

拔甲后必须立即且持续联合使用有效的抗真菌药物。对于绝大多数患者,规范的药物治疗是首选。拔甲手术创伤大、恢复期长、痛苦明显,且拔除后新生的甲板若未配合有效抗真菌治疗,仍有很高复发风险。是否需要拔甲治疗,需由医生严格评估后决定。

误区5:“偏方”可信吗

灰指甲治疗“偏方”不可信。

醋泡、蒜泥敷贴、不明中药制剂等偏方,目前仍缺乏科学依据和严谨的临床试验验证其安全性与有效性。这些方法通常无法有效杀灭深藏于甲板内部的真菌,延误正规治疗时机,甚至可能刺激皮肤引发接触性皮炎、化学灼伤或继发细菌感染,导致病情复杂。因此,仍建议去正规医院的皮肤科就诊。

声明:新奥生活经验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