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短视频平台官方,现在有扶持创业者的计划,让你的运营账号迅速‘起号’,视频直接上热门!如果愿意,可以扫码联系我们,学习短视频赚钱、创业的技巧。”
随着短视频平台的飞速发展,许多人开始计划投身短视频“红海”,成为短视频创作者。有犯罪分子趁机抓住这种心态,诱使被害人购买所谓的短视频账号运营课程,并以“成为SVIP会员即赠送影视剪辑工具、获取每日保底收益等”为饵,骗取被害人交付“会员费”。
今年1月起,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检察院陆续以诈骗罪、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对负责“推课”“开课”“售后”等不同环节的60余名涉案人员依法提起公诉。
两度被骗
虚假课堂浮出水面
2024年3月,想要成为一名短视频创作者的王先生在网上寻找视频制作教程时被一主播在直播间推销的视频剪辑课程吸引。为获取更多、更详细的教程,王先生按照主播指引,扫描了其推荐的企业微信二维码,和一名自称是短视频平台官方客服的人取得了联系。
“官方客服人员”告诉王先生,平台正在开展“创业者扶持计划”,短视频创业者学习平台官方课程后,可在短视频平台发布视频、开展直播带货,轻松就能赚到不菲收入。听到有赚钱的门路,王先生十分心动,便根据客服的推荐指引,进入了一个直播间,观看免费直播课程。
“学习了我们的课程,你发布视频就会获得短视频平台的官方流量扶持,后续就可以变现赚钱当网红了,十天之内就能把学费赚回来。课程无学习效果还能无理由退款!”免费直播课程中,客服人员也不忘持续推销直播间的后续付费专业课程,信以为真的王先生当即扫码支付了人民币2997元的课程费。
然而王先生在几天的学习过程中发现,自己购买的所谓专业课程不仅内容粗糙敷衍,仅仅只教授了一些视频制作和剪辑的入门技巧,自己后续根据课程指导发布的视频也根本没有浏览量,也没有得到客服人员承诺的短视频平台官方流量扶持,更不用说变现赚钱。而当他找客服申请退款时,客服不仅百般推脱,还推荐他再支付799元继续升级会员。
此时,王先生开始怀疑自己被骗,想在网上搜索相关案例验证这一想法,没曾想竟又遇到了一个假冒的反诈网站。王先生在这位“客服人员”一番花言巧语的推销诱导之下,又向对方支付了一笔“测试金”。钱款转出后,王先生后知后觉发现自己两度被骗,终于决定向警方报案。
拆解“课堂”
揭秘团伙犯罪链条
依照王先生提供的线索,公安机关顺藤摸瓜,将假冒官方客服售卖网课的诈骗团伙抓获到案。经查,涉案的“课堂”主要由陈某、吴某、姜某等人建立并运营,上述人员还直接参与管理开课或售后团队。
其中,“开课团队”成员主要负责运营免费直播课的直播间,以虚假保底收益和退款承诺为诱饵,哄骗学员报名支付学费。在学员缴费后,便会要求学员添加“专属老师”“班主任”的联系方式,而此时学员已经被移交给了“售后团队”。
“售后团队”接手后,刚开始会有团队成员担任“专属老师”身份帮助学员更改短视频平台的背景、定制头像、发送一些所谓的“养号”小技巧等。实际上,这些所谓的“专业”课程大多是团队成员从其它视频平台低价购买或是剽窃后去除视频原有水印制作而成的课程录像。
通过发送课程博取学员信任后,“专属老师”便会开始以“赚取保底收益、固定收益、更高收益”等为诱饵,进一步诱骗学员继续充值成为所谓SVIP用户。完成缴费后,事先各种承诺的免费推流、一对一指导、赠送剪辑工具也全成了空头支票。
在案证据显示,陈某、吴某、姜某等人的“开课团队”既没有相关资质和专业老师,也没有真实教学和实际经营,只有诈骗客服在实际工作,诈骗所得除支出犯罪成本外,均被瓜分。“售后团队”向学员承诺每日固定收益、保底收益等,但均未能实际兑现。一旦学员询问,该团伙会拿出事先准备的固定话术进行拖延,对学员来电不予接听、不与学员语音通话等。若学员提出报警,团队则会视情况退还部分或全部款项,以免“事情闹大”。
高速扩张
涉案金额已超千万
静安区检察院承办检察官在审查全案证据材料后发现,姜某不仅负责发送直播课堂后台链接,还与陈某共同负责“课堂”的财务管理。据资金流向显示,“售后团队”独占SVIP用户充值金额,“开课团队”则能够瓜分报名费的20%左右,剩余钱款均通过陈某、姜某等人的账户流向前端的“推课团队”。据此,检察官对姜某所控制的资金账户开展“穿透式”审查,锁定遍布全国多个省份的其它10余个“推课团队”,并及时向当地公安机关制发追诉函,数十名犯罪嫌疑人先后落网。
根据调查显示,这些“推课团队”的作案手法大同小异,都是通过冒充官方客服、直播间老师或助理,使用某网络平台的官方logo作为头像,以“官方”字样作为昵称,以“免费学习”“高收益变现”“流量推广”为诱饵,热情地给学员发学习资料,或帮着“分析账号问题”,以此引导学员收看后端的“免费直播课”,并最终诱导他们购买付费课程。
检察官在办案中发现,这些“推课团队”并不直属陈某等人管理,每个团队均有各自的负责人,与陈某等人形成合作关系。“推课团队”大多在当地注册开设“文化公司”“媒体工作室”作为掩饰,招录人员参与犯罪。此类“推课团队”扩张迅速,不仅团队成员之间相互介绍业务,部分业务员在熟悉业务流程后也会选择单干或招募自己团队参与。
经查,2023年11月至2024年3月,犯罪嫌疑人陈某先后伙同吴某、姜某等人开设数个不同代号的诈骗课堂,并与多个专门“推课团队”合作,采用同种手法销售虚假课程,骗取被害人钱款达1700万余元。此外,2024年2月至4月,陈某还与吴某等人合作,组建“售后团队”,骗取被害人钱款达280万余元。
锁定事实
提起公诉依法惩处
检察官认为,本案是一起以售卖视频剪辑课程为伪装手段,用电信网络技术为实施手段的非接触式、针对不特定多数人的新兴电信网络诈骗,诈骗数额已达到数额特别巨大的标准。
“犯罪团伙在实施犯罪的过程中,总打着合法市场交易的幌子,用‘正规售卖课程’的假象掩盖非法占有的真实目的,让被害人以为自己只是在跟一家正常经营的机构打交道。”检察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陈某、吴某、姜某等人的行为已构成诈骗罪。
因本案涉及人员、金额众多,检察官会同审计人员结合任职时间、任务分工等,对涉案人员需要负责的金额进行逐一审计,确定涉案金额,并当庭提出量刑建议。此外,陈某等人在2023年10月至11月,曾组建“推课团队”采用同样的方式为其他“网络直播课堂”(另案处理)引流,骗取被害人钱款24万余元,同样以诈骗罪一并论处。
日前,静安区检察院已陆续对该系列案件中64名犯罪嫌疑人依法提起公诉。2025年5月12日,静安区法院以诈骗罪判处吴某有期徒刑十二年六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三十五万元,姜某、陈某相关案件尚在审理中。
在此,检察官郑重提醒,要警惕“官方扶持”“包赚不赔”类宣传,若对方声称“交钱就能上热门”“七天见收益”“无风险退款”等,极可能是诈骗陷阱。
同时,检察院也提醒广大求职者,尤其是青年群体,找工作时要仔细核查企业资质。若工作中发现公司涉及“售卖虚假课程”“诱导付费”“隐瞒真实业务”等违法违规行为,应立即停止参与并向有关部门举报,切勿抱有“赚一笔就走”的侥幸心理,否则不仅会断送个人前途,还将依法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