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底“秋老虎”热度未减,一款“鲁迅同款背心”却早已悄然走红,成为年轻人追捧的潮流单品。从诺贝尔奖得主莫言、学者赵冬梅到古董鉴赏家马未都,多位文化名人自发上身展示,带动了一波年轻人“晒单潮”。
这款背心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旗下“人文之宝”推出,复刻自1930年鲁迅标志性穿搭,其原型更是承载着一段温情历史——1926年由许广平亲手编织并寄给鲁迅,鲁迅曾在《两地书》中写道“背心已穿在小衫外,很暖,无须棉袍了”。
市场热度印证了其受欢迎程度。潮新闻最新了解到,该背心目前供不应求,处于脱销状态,工厂正加班加点生产,下单后需等待约一周才能发货。
“鲁迅同款背心”引爆秋天时尚潮
从小众文创产品跃入大众消费市场,这款背心打破了经典文学IP与日常时尚的边界,成为文化与潮流融合的热门单品。
社交媒体上,鲁迅紫毛衣话题阅读量迅速飙升,网友戏称穿上秒变“才思泉涌、下笔如有神”,作家们笑言“写稿效率翻倍”,更有读者展直言,鲁迅不再只是教科书上的形象,而是一个真实可感的人。
社交平台截图。
北京某出版社编辑解女士是一位忠实的鲁迅读者,在浏览社交平台时偶然刷到了这件“鲁迅同款背心”,“第一眼就被这个紫色戳中了。”最初吸引她的是背心本身,“但深入了解发现是鲁迅周边,这更让我惊喜了。”
解女士笑称,发现自己审美竟和先生“不谋而合”后,这份奇妙的联结让她果断下了单。收到货后,解女士第一时间为这款背心搭配了一身衣服,还特意穿去出版社上班“炫耀”。
潮新闻记者注意到,该款背心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官方文创店“人文之宝旗舰店”独家销售,背心标价为166元,材质为100% 纯棉。自上架以来,背心订单量持续走高,每天都有大量年轻消费者咨询、下单,部分尺码甚至一度出现短暂缺货的情况。
截至目前,该款背心累计销量已达759件,近3至4天销量增长尤为明显,迎来一波销售小高峰。颜色选择上,紫色款式更受消费者青睐,成为近期的销售主力。
从社交平台分享到电商平台的抢购热潮,这款鲁迅同款毛背心已然跳出文创周边的小众范畴,成为兼具文化意义与潮流属性的热门单品,成功打通了经典文学IP与大众日常消费的连接。
心理专家解读:同款背心成多功能的心理符号
“鲁迅同款背心”持续走红的背后,是Z世代借助消费行为表达身份认同和心理归属的典型现象。对此,潮新闻特邀心理学博士、浙江工商大学硕士生导师李瑜进行了解读。
李瑜分析,首先这是一种“符号消费与身份建构”。年轻人购买的不仅是物品功能,更是一种文化符号,通过穿戴行为表达自我认同。其次,它满足了“归属感与群体认同”需求。这款背心自带传播基因——有趣、有反差、有话题,晒单行为相当于宣称:“我懂这个梗,我属于这个圈层。”
正在销售的“鲁迅同款背心”。受访者供图
更重要的是,它实现了一种“情感联结与形象祛魅”。“教科书中的鲁迅是非常崇高、严肃的,而一件日常背心却让年轻人窥见其生活气息,主动将伟人还原为有审美、有情趣的‘可爱的人’。”李瑜分析。
通过穿戴、品尝、使用等体验行为,年轻人正将历史文化转化为可被五感感知的“体验场”。历史人物不再是遥远的符号,而是成为构建自我身份的“素材”和“标签”。
李瑜指出,如今年轻人推崇历史人物的方式正在发生变化:过去多基于宏大叙事与理性价值崇拜,如今则可以源于微小、私人的情感连接——比如认同他的穿搭风格,共鸣他的吃货属性,甚至在他的挫折中看到普遍人性。
“我消费鲁迅周边,是因为我认同他的豁达——我想把这种态度‘穿’在身上,那也是现代人想要成为的自己。”李瑜说,通过挖掘其生活趣味(苏轼爱吃)、穿搭品味(鲁迅的毛衣),将历史人物还原为有血有肉、有喜怒哀乐的人。这种人格化的认知,使得历史人物变得可亲、可近、可共鸣;历史文化从“知识”变成了“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