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严重吗?“糜烂”“溃疡”“息肉”要干预吗?
胃肠镜检查是排查胃肠道疾病的重要手段,但不少人拿到报告后,面对专业术语和复杂描述会感到一头雾水。那么,检查报告上的“检查结果”到底预示着什么?胃肠镜检查又有哪些误区?一起来看↓↓↓
这些“检查结果”严重吗?
80%的胃镜检查会有“慢性浅表性胃炎”或“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诊断结果,说明有一些黏膜损伤,建议避免过度劳累、减少辛辣刺激食物的摄入。
“萎缩性胃炎”通常由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有癌变可能。杀掉细菌后萎缩会停止进展,癌变机会明显减少,需定期复查。
报告中一旦出现“肠上皮化生”或“异型增生”,是身体发出的“警告”,一定要定期复查胃镜。
“糜烂”,可能由喝酒、吃药等导致,通过药物调整,一般都能慢慢恢复;“溃疡”需规范治疗,直径超过2厘米的溃疡要警惕恶性的可能,需进一步做病理活检,明确“溃疡”的性质。
“息肉”大部分为良性;“腺瘤性息肉”则存在癌变风险,腺瘤性息肉从良性病变向恶性病变的过程通常非常缓慢,需要5—10年甚至更久,在这个“时间窗”发现并切除它,可有效阻断癌变进程。
胃肠镜检查怎么选?
如何规避误区?
针对胃肠道肿瘤,早期发现很关键。胃肠镜检查是目前最直观、最有效的筛查手段,且无辐射。
专家介绍,无痛胃肠镜是静脉给药麻醉,患者检查中无疼痛无感觉,但因涉及麻醉有风险,检查前需麻醉医生仔细评估,年龄较大者麻醉风险更高,医生还会结合既往化验结果判断是否适合。
关于胃肠镜检查,还存在这些认知误区——
❌ 萎缩性胃炎一定会变成胃癌?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副院长消化中心主任医师李鹏表示,“萎缩性胃炎”虽属癌前病变,但患者一生癌变概率约1%(100人中约1人);此外,“萎缩”也是自然衰老的一种表现,只是会增加癌变机会。
❌ 身体无症状就不需要做胃肠镜检查?
李鹏介绍,对于胃来说,无症状时做胃镜检查,可以发现癌前病变或早癌并将其切除,有效降低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来源:央视新闻综合《朝“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