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有没有“大便焦虑”,每天都格外关注自己的排便情况,如果有一天不规律,就会感到莫名的焦虑。
其实,每个人的排便习惯都不尽相同,有人每天就要排便几次,也有人几天才排便一次。
那么,人的排便频率究竟受到哪些因素影响?到底什么频率才算健康呢?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正常的排便频率是什么样的?
根据美国胃肠病学会(AGA)的观点,正常的排便频率范围为每天 3 次以下~每周 3 次以上,前提是排便过程无痛、无困难,且粪便形态正常[1]。
排便频率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膳食结构、水分摄入、活动量、心理状态、药物因素以及肠道状态和菌群组成等[2]。
换言之,大家不必强求每天排便,只要排便规律、顺畅、不影响生活质量,无论次数偏多或偏少,均可能属于健康范畴。
什么样的排便频率算过于频繁,
需要注意?
如果每天排便超过 3 次,且粪便不成形,呈稀烂或水样状,可视为排便频率增加。
尤其出现排便的时候伴有腹痛,平时老感觉有便意去厕所又拉不出多少(或者拉了又感觉没拉完),甚至夜间睡觉的时候也忍不住起来排便,这些情况更应引起重视。
但更合理的判断应该基于个人平时的排便习惯,看排便次数或性状和以往相比是否有明显改变,来判断异常。
引起排便增多的常见原因包括:
❖ 食物过敏或不耐受,比如吃了某些容易引起肠胃不适的食物。
❖ 肠道吸收不良,导致食物残渣增多。
❖ 感染性因素,比如肠道细菌或病毒感染。
❖ 个别疾病,如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等。
除上述因素外,情绪、压力或焦虑等心理因素也可能影响肠道功能,导致排便频率增加。
什么样的排便频率算太少,
可能是哪些原因?
根据罗马 Ⅳ 标准,如果在 3 个月内,反复出现以下症状中的至少两项,就可以被诊断为便秘[4]:
排便费力、粪便干硬、排便不尽感、肛门或直肠有堵塞感、需要借助外力辅助排便,以及排便次数少于每周 3 次。
引起排便减少的常见原因有很多,比如[2]:
❖ 膳食纤维和水分摄入不足,会让大便变得干硬,难以排出。
❖ 长期久坐,缺乏运动,肠道蠕动减慢,排便自然也会减少。
❖ 有些药物的副作用,以及肠道神经或动力出现障碍,也可能会导致排便不畅。
❖ 对于幼龄儿童来说,还可能存在忍便不排的情况。
如果排便频率减少,同时还出现明显腹胀、缺铁性贫血、原因不明的体重下降、腹部肿块或持续腹痛等报警症状,建议及时前往医院检查,以排除器质性问题[2]。
除了排便频率,
这些情况也需要注意
健康排便的标准包括[5]:排便规律、不费力、无腹痛,粪便外形接近布里斯托大便分类的 3~4 型(即下图的软条状)。
布里斯托大便分类,从上到下分别为 1~7 型
如果在排便时,出现以下 3 种异常情况,则需要警惕,必要时及时就医[2,4]:
1、排便习惯或性状改变:如长期便秘或腹泻,粪便变细等。
2、粪便颜色异常:如出现黑便、血便、白陶土色大便,或者粪便中伴随粘液脓血等。
3、伴随其他不适症状:如明显腹痛、腹胀、体重下降或者贫血等。
总的来说,单通过排便频率判断健不健康是不合理的,还要结合排便的性状、颜色、有无伴随其他不适等综合来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