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温跌破20℃,“春捂秋冻”科学吗?

2025-09-08 20:46:55热点要闻3阅读投稿:admin
最佳答案据河南气象预报:本周河南虽然白天温度变化不明显,但是早晚会越来越凉,多地的最低气温将普遍降至20℃以下。秋意渐凉,民间素有“春捂秋冻,不生杂病”的养生谚语。“春捂秋冻”科学吗?到底该咋“冻”?PART 01为什么要“秋冻”?从现代科学角度看...

据河南气象预报:本周河南虽然白天温度变化不明显,但是早晚会越来越凉,多地的最低气温将普遍降至20℃以下。秋意渐凉,民间素有“春捂秋冻,不生杂病”的养生谚语。“春捂秋冻”科学吗?到底该咋“冻”?

PART 01

为什么要“秋冻”?

从现代科学角度看,“秋冻”有其生理学基础。人体通过适度的寒冷刺激,可以激活身体的适应机制,带来多重健康益处。

增强耐寒能力

适当受冷能刺激毛细血管收缩,促进血液循环,提高血管弹性,增强机体对温度变化的调节能力。

提升免疫力

寒冷刺激可激活免疫系统,增加白细胞数量,提高身体抵抗疾病的能力。

促进新陈代谢

适当低温环境可增加棕色脂肪活性,加快新陈代谢率,有助于能量消耗。

适应季节转换

秋季逐渐降温时适当“冻一冻”,能让身体平稳过渡到冬季,减少因突然寒冷导致的不适。

PART 02

如何科学地“秋冻”?

“秋冻”不是盲目挨冻,而是有方法的科学养生。

循序渐进

从初秋开始,不要天气稍凉就急忙添衣,让身体逐渐适应温度变化。

分区保暖

重点保护头部、颈部、背部和脚部等关键部位,这些区域对寒冷敏感,容易引发不适。而手臂、腿部可以适当少穿。

适时调整

根据个人感受和当日气温灵活调整衣物,以不觉寒冷为宜。早晚气温较低时可适当添加外套,中午气温升高时减少衣物。

结合运动

秋季适宜进行户外活动,如散步、慢跑、登山等,通过运动产生热量,增强御寒能力。

注意湿度因素

湿度大的寒冷比干燥的寒冷更易让人感觉冷,需根据湿度调整穿衣策略。

PART 03

不同人群的“秋冻”注意事项

虽然“秋冻”有益健康,但并非人人适宜,不同人群应有不同策略:

01

健康成年人

最适合采用“秋冻”养生法,可以按照上述方法适当减少衣物,增强自身抗寒能力。

02

老年人

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体温调节能力减弱,不宜过分“秋冻”。应注意保暖,尤其要保护好心脑血管,避免因寒冷导致血管收缩引发疾病。

03

儿童

儿童体温调节系统尚未发育完善,且表达能力有限,不应刻意“秋冻”。应根据气温变化及时增减衣物,以手心温暖、背部无汗为适宜。

04

慢性病患者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寒冷易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增加发病风险,不宜“秋冻”

呼吸道疾病患者:寒冷空气刺激呼吸道,易诱发哮喘、支气管炎等疾病,应注意保暖

关节炎患者:寒冷会使关节疼痛加重,需要做好关节保暖

体质虚弱者:经常感冒、消化不良、贫血等人群,抵抗力较差,不应勉强“秋冻”,而应注意保暖,增强营养,改善体质后再考虑适度耐寒锻炼。

PART 04

“秋冻”的禁忌时机

即便适合“秋冻”的人群,也需注意以下情况不宜受冻。

1.气温骤降时不应勉强“秋冻”;

2.大风天或雨天不宜户外受冻;

3.身体疲劳、饥饿或饱餐后不宜受冻;

4.已有感冒症状时不应继续“秋冻”。

“秋冻”是中国传统智慧的结晶,但需科学对待,因人而异。正确的“秋冻”是在不生病的前提下,逐步提高身体的耐寒能力。在这个秋季,让我们既不过度保暖,也不盲目受冻,找到适合自己的养生之道,健康迎接冬天的到来。

来源:管城发布

声明:新奥生活经验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