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日上午,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特斯联科创园区疆灵科技公司维修车间,33岁的公司负责人易娟正与技术负责人探讨一架大型植保无人机的维修方案。隔壁仓库货架上,摆放着50多架等待维修的无人机。在这里,一架故障无人机从到店到修好,只需三天时间。“无人机出现故障后要售后维修,从邮递到厂、设备检测、维修、寄回,快则一个星期,慢则大半个月。”由于维修流程较长,价格较贵,让此前从事无人机销售的易娟发现商机,从2022年开始转行干起无人机维保和维修人员培训,一年维修各类消费级、专业级无人机6000多台,年收入超500万元。
除了自己干维修,易娟还开起了无人机维修培训班。25岁河南小伙于艺贺是该企业50余名在学学员中的一员,已在公司学习了近一个月。“大学学习的无人机应用技术,在校学习偏理论,缺少实践机会。在这里除了学习无人机基础维修,还要学习飞控软件调试等。计划学成后,回家乡开一家无人机维修门店。”于艺贺说道。据统计,目前已有200多位学员从培训班成功毕业,有60多名学员回到家乡办起了无人机维修门店。“除了无人机相关业务,公司计划拓展机器狗、人形机器人维修业务。”易娟心中又有了新的目标。
来源:长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