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
对“朋友圈没有了生活痕迹”
“关闭朋友圈一年后的变化”
这些话题的热烈讨论
有些网友觉得
人们越来越不爱发朋友圈了
或者关闭朋友圈感觉更轻松了
还有一些网友觉得
比起朋友圈
更愿意在别的社交平台上发动态
发朋友圈,真的像网友们认为那样
是我们生活的累赘吗?
“爱发朋友圈”
死亡风险直降 12%
一篇总结了1994~2021这27年间发表的共计1187项研究、参与者超过1.458亿的荟萃研究发现,相比较有着充分社交生活和社会支持的人群,缺乏这些因素会导致死亡风险要高出11%至53%,患病的风险则高出23%,更有的甚至高出6倍。其中,女性群体的产后抑郁症,与是否有社会支持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我们再来看一项更加具体的研究,这篇研究于2016年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报》,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研究者对1200万名Facebook用户的在线社交活动,得到了几个很有意思的结论。
第一,经常使用社交网络的人整体死亡风险会降低12%左右。
因特定疾病而死亡的风险也有所降低,例如癌症、冠心病、药物滥用和自杀。尤其是那些经常能够接收到好友申请的人,他们的死亡风险都是最低的。
这说明社会联系和支持对于长寿有着积极的影响,因为频繁地去发起好友申请一般意味着自己缺乏社会支持,想要去寻求友谊,而接收好友申请一般都意味着他人对自己的好感,这些人往往都拥有着比较充分的社会支持。
第二,相比起经常发表文字状态但不发布照片的人,经常发布照片但不经常发表文字状态的人死亡风险低于平均水平的30%,因特定疾病而死亡的风险也会显著降低。由于缺乏对具体照片和文字内容的分析,暂时无法肯定其中的原因。
研究表明,慢性疾病(如抑郁症、高血压、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发病和死亡,与社交关系的健康程度有关。
爱发朋友圈的人的死亡风险更低
可能有以下原因↓
爱发朋友圈的人更乐观
用朋友圈记录去过的地方、尝过的美食、遇到的趣事……这类人大多乐观积极,愿意分享自己的生活。而积极乐观的心态能降低血脂水平,减少炎症,提高抗氧化水平。
发朋友圈赶走不良情绪
偶尔心情不好时,想发牢骚又无人诉说时,朋友圈也是宣泄情绪的好平台。同时,还可以得到朋友圈的关心和问候,让人感受到温暖。不良情绪会增加压力激素皮质醇的分泌,削弱免疫系统,让人更易生病。
有助于形成“正反馈”
健康美食、健身跑步、读本好书……发朋友圈定时“打卡”,有助于让好习惯坚持下去,形成良性循环。
社会支持为什么
会让人长寿?
从心理学的角度上来看,社交活动除了本身所带来的愉悦感以外,它所带来的社会支持也是极为重要的。
心理学家埃森伯格在2011年做了一个研究,让被试在观看伴侣、陌生人、物体照片这三种情况下,分别接受中等和高度两种程度的痛苦热刺激,结果发现,在观看伴侣照片时疼痛感要明显降低,同时大脑中与疼痛相关的脑区(背侧前扣带回和前岛叶)激活降低,而与安全信号相关的大脑区域(腹内侧前额叶)活动增加。这说明社会支持能够为人们提供安全感,提升对压力的应对能力。
在我们的社会中,存在着很多种形式的爱:亲情、友情、爱情,甚至是来自于陌生人的关爱,这些被心理学家称为是社会支持中的情感成分,让我们相信自己是被爱和关心、尊重和重视的,是我们人类社会独特且弥足珍贵的东西。
我们不是只有发朋友圈这一种方式才能与亲友联系,但这些联系却很有可能是我们在一些困难处境中唯一的依靠,在感到焦虑、抑郁的时候,成为抵抗情绪漩涡的一把抓手。
在享受发朋友圈带来的
健康益处时
也千万别忘了
网络安全和个人隐私保护↓
温馨提示
■添加陌生人好友时,及时核对信息,防范网络诈骗风险;
■发图片时,尽量避免出现个人私密信息或儿童正脸照片;
■理性上网,友善评论,不做“键盘侠”;
■遭受网络暴力时,勇敢面对,及时寻求帮助,保护自己。
来源:科普中国 全国总工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