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西贝创始人、董事长贾国龙在接受采访时,就“是否会起诉罗永浩”一问做出明确且强硬的表态。“一定会,我们一定会起诉他,一定一定会起诉他!”贾国龙连用三个“一定”来强调他的决心。他表示:“他对我们的伤害是很大的,一定会起诉。”
事件起源于9月10日罗永浩在社交平台发布的一条微博,内容直指连锁餐饮品牌西贝“几乎全用预制菜却按现做菜高价收费”,并呼吁国家立法强制餐馆标注预制菜使用情况。
随后西贝方面紧急回应称,招牌菜牛大骨为“每日现煮”,莜面系“门店手搓”,炒菜使用“新鲜蔬菜现场炒制”。
此次事件引发了网络上关于预制菜的多方面讨论。部分网友对罗永浩的观点表示认同,认为餐厅使用预制菜本身无可厚非,但应明确告知消费者,不注明则涉嫌欺骗;也有网友提出,当前预制菜的定义仍存在模糊地带,如豆腐、速冻饺子等传统加工食材是否属于预制菜,行业内尚未有统一标准。
此前,创始人贾国龙曾公开为预制菜站台,称“好菜全是预制出来的,预制菜是未来大趋势”。贾国龙承认,此前自己确实发表过类似于“高级菜才预制”的言论,例如鱼翅鲍鱼等高级菜肴都需要长时间地预制,“预制就是预加工,但我们不是预制菜,国家对预制菜有严格定义。按国家的规定,我们没有一道菜是预制菜,做熟环节都在门店进行。不过,贾国龙也指出,馒头是在中央厨房做熟的,在国家标准中,主食类和面点类是允许在工厂做,再到门店加热,它不属于预制菜。
贾国龙进一步指出,西贝的中央厨房预加工,配送到门店的是原料,例如羊排切割成标准形状等。预制和预制菜是两回事,预制是提前加工、预加工。预制菜是成品,是将熟食加工好冷冻,再拆包装后加热直接食用。
此次争议的核心在于餐饮企业是否用“中央厨房”模糊预制边界?消费者是否享有充分的知情权?
根据六部门联合印发的《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通知》,预制菜需经工业化预加工且需加热/熟制后食用,中央厨房配送的净菜、半成品不纳入预制菜范畴,但需符合食品安全标准。
西贝“中央工厂+门店现制”的混合模式,恰好处于政策灰色地带——其宣称的“现场制作”是否包含中央厨房预处理的半成品?消费者能否通过标识明确区分“现做”与“复热”?
去年,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发布《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其中提到,大力推广餐饮环节使用预制菜明示,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可现实是,主动标注的商家寥寥无几。
据人民网研究院发布的《预制菜行业发展报告》,预计未来3-5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有望以20%左右的高增长率逐年上升,在2026年达10720亿,预制菜渗透率预计在2030年将增至15%-20%。数据显示,我国预制菜行业大的需求来自餐饮行业,有85%以上的预制菜产品销售至B端。
广东省食品安全保障促进会副会长、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表示,中国预制菜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应用频次也越来越高,目前行业的实际规模可能远高于官方统计的6000亿元。据他判断,当前中国餐饮总体规模约为5.5万亿元,即使按20%的最低比例计算,预制菜市场规模也应超过1.1万亿元。但不管市场占比如何,餐饮企业若使用预制菜,有必要明确告知消费者,以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等。商家若故意隐瞒商品真实情况,甚至通过宣传暗示非预制来误导消费,就涉嫌侵犯消费者知情权,严重时还可能构成消费欺诈。
来源:封面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