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突然忘记表达内容……日前,35岁的教师林女士(化名)因这些异常表现前往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就诊,最终被确诊为早发性阿尔茨海默病。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辛佳蔚介绍,“很多人认为阿尔茨海默病是衰老的自然结果,这个观念需要更新。实际上,阿尔茨海默病是一个长达20到30年的慢性疾病过程。”
健康时报资料图 曹子豪摄
为何年纪轻轻
就患上阿尔茨海默病?
辛佳蔚医生分析认为,这主要与遗传因素相关。阿尔茨海默病分为散发型(占约95%)和家族型(占约5%)。
散发型最主要的危险因素是年龄,60岁后风险显著增加,85岁以上人群发病率高达约三分之一。而家族型阿尔茨海默病则与特定的早老基因突变有关,发病年龄可以大大提前,并非一定要到老年。一些年轻患者很可能属于家族型,携带了致病基因。
哪些人群需要尤其警惕并进行早筛工作?
辛佳蔚建议,如果家族中有连续两代人明确患有阿尔茨海默病(尤其是发病年龄较轻者),或者通过基因检测确认携带相关致病突变,则属于高风险人群,有必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更密切的监测和评估。
对于散发型阿尔茨海默病,高龄虽是不可改变的风险因素。但辛佳蔚指出,大量可干预的风险因素同样关键。目前业界公认增加患病风险的因素包括:
·长期久坐、缺乏体育锻炼或持续的脑力活动;
·中年时期出现未经干预的听力下降或嗅觉丧失;
·抑郁症、社交孤立;
·既往严重的头部外伤史、低教育水平等。
对这些因素进行积极干预,有助于降低患病风险。
健康时报资料图
说话时出现4种迹象
要警惕!
很多人觉得,上了年纪偶尔忘词、说话卡顿是正常现象,其实这可能是阿尔茨海默病发出的早期预警。除了大家熟知的记忆力下降以外,还需要格外警惕这4种语言变化:
1. 说话总卡壳,描述绕圈子
和人聊天时频繁停顿,绞尽脑汁也想不出准确的词汇,只能用“那个东西”“就是用来……”这样模糊的表述绕圈子。比如,想要表达“手机”,却只能描述成“能打电话、看时间的小盒子”,怎么也说不出准确的词语。
2. 用词总混淆,描述不具体
常常会用宽泛的类别词代替具体事物,用“家具”指代“椅子”。这种用词混淆的情况,是大脑认知出现问题的表现。
3. 用词太单一,句子没花样
语言变得十分单调,翻来覆去只会用“好”“坏”“那个”这些简单词,句子结构也毫无变化,像“吃饭、睡觉、看电视”这样重复表述,很难再用丰富的词汇和多样的句式表达想法。
4. 分类说不出,列举很困难
让他们列举某类事物时,往往半天只能想起一两个。比如让说几种蔬菜,可能只记得“白菜”。这表明大脑对事物分类能力受到损害,无法准确梳理各类别事物的特征与范围。
尽管以目前的医疗手段,阿尔茨海默病尚无法完全治愈,但早期诊断和科学管理可以最大限度地延缓疾病进展。如果出现持续的、无法用压力等原因解释的认知功能异常,务必及时到神经内科专科就诊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