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没有空调,夏天怎么降温?

2025-07-29 15:40:11热点要闻3阅读投稿:admin
最佳答案近日,河南多地高温频发,已有10个地市高温日数达15天及以上。当我们抱着空调遥控器、守着冰箱冷饮“续命”的时候,你有没有想过,在没有电、没有现代电器的古代,人们是如何对抗酷暑的?从帝王将相到平民百姓,早就把解暑智慧玩出了花,那些藏在历史里的...

近日,河南多地高温频发,已有10个地市高温日数达15天及以上。当我们抱着空调遥控器、守着冰箱冷饮“续命”的时候,你有没有想过,在没有电、没有现代电器的古代,人们是如何对抗酷暑的?从帝王将相到平民百姓,早就把解暑智慧玩出了花,那些藏在历史里的“降温黑科技”,至今看仍让人惊叹!

PART 01

从“地下冷库”到“移动冰箱”:

古人的储冰制冷术

说古人没有“冰箱”可太冤枉了,他们的“制冷系统”从周朝就开始升级,从大型冰窖到便携冰具,把天然冰块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

藏在地下的“天然冷库”

《诗经·七月》里“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记载的正是古人寒冬凿冰、存入冰窖(凌阴)的传统。紫禁城里的皇家冰窖更是把这项技术做到了巅峰:

硬核构造:

半地下结构延伸两米,60多平方米的空间被两米厚石墙包裹,四面无窗的拱券顶棚完美锁温,堪称古代“恒温冷库”。

智能设计:

地面铺大块条石,一角留沟眼,融化的冰水通过暗沟和旱井排出;用“豆渣石”(麦饭石)铺地,冰水经其过滤后变成富含矿物质的优质水。

储冰智慧:

“三九”寒冬夜间采冰,专挑“明净坚厚”的冰块凿成五寸见方存入。因储存中约三分之二的冰会融化,古人早有“三其凌”原则——采冰量是需求的三倍,确保夏天够用。到了立夏,朝廷还会给大臣“赐冰”,凭冰票支领,堪称古代“夏日福利”。

冰窖内部

会“降温”的便携冰箱

从周朝的“冰鉴”到明清的精致冰箱,古人把“移动制冷”玩出了花样:

战国青铜冰鉴:

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双层神器,鉴内套缶,夹层装冰,缶中存酒,夏天就能喝到冰镇美酒,堪称最早的“便携式冰箱”。

青铜冰箱

乾隆御制珐琅冰箱:

木质胎底嵌铅皮,102千克的重量稳如泰山。箱体呈斗形,盖面铜钱纹气孔散凉气,底部排水孔排冰水,底层放冰、上层搁西瓜荔枝,既能冷藏又能给房间降温。

珐琅冰箱

琉璃与柏木冰箱:

明万历蓝琉璃釉冰箱60厘米见方,盖板四孔散冷;柏木冰箱内壁包铅皮,自带安神木香,储冰时凉意与香气齐飘,实用又雅致。

蓝琉璃釉竹节纹方形冰箱

PART 02

会“造风”的房子:

从皇家凉殿到自然降温术

古人的“空调房”不靠电力,靠的是建筑巧思与自然之力,清凉又环保。

唐代的“水力空调殿”

唐玄宗的“凉殿”堪称古代顶配降温房。据《唐语林》记载,殿内“水激扇车,风猎衣襟,四隅积水帘飞洒,座内含冻”。这套系统依水而建,用水车装置将活水引至屋顶,水流顺着屋檐形成“水幕帘”,再配合水力驱动的风扇,让室内瞬间“含冻”,妥妥的天然空调。

凉殿效果图

平民的“自然降温法”

普通人家虽没有皇家凉殿,但也有妙招:靠树荫搭凉棚、选坐北朝南的房屋通风,或是用竹编屏风、纱帐遮阳透气,让穿堂风带走暑热,简单却实用。

PART 03

舌尖上的清凉:

古人的夏日冰饮有多绝?

夏天的快乐怎么少得了冰饮?古人的夏日“冷饮菜单”丰富到让现代人羡慕。

早在宋代,街头就有各色冷饮摊,《武林旧事》记载的“凉水”清单堪称古代“奶茶菜单”:甘豆汤、椰子酒、鹿梨浆、卤梅水、荔枝膏水……还有季节性限定甜品:冰雪冷元子、绿豆甘草冰雪凉水、酥山(唐至宋流行的“奶油冰品”)、冰乳酪,光是听名字就透着凉意。

古人还会把水果藏进冰窖,“藏雪之处可藏酒及柤梨橘柚诸果,夏取出光彩灿然如新”;或是用井水浸泡西瓜,陆游笔下“泉冷甘瓜开碧玉”,正是井水冰镇西瓜的清爽写照。

PART 04

贴身“降温神器”:

竹夫人的温柔守护

对平民百姓来说,还有个低成本解暑好物——竹夫人。这是用光滑竹条编制的圆柱形器具,长约1米,镂空设计让风穿堂而过,怀抱时凉意自生。古人还会在中间搁薄荷、栀子花等香草,既能降温又能提神,堪称“天然凉席plus”。

竹夫人

从寒冬藏冰的远见,到建筑设计的巧思,从冰镇饮品的甜蜜到竹编器具的温柔,古人的夏日降温术,藏着对自然的敬畏与生活的热爱。没有现代科技的千年前,他们用智慧把酷暑过成了诗,那些跨越时空的清凉智慧,至今仍在提醒我们:对抗炎热的最好方式,从来都藏在对生活的用心里。

这个夏天

吹着空调的你

是不是也被古人的解暑智慧惊艳到了?

来源:管城发布

声明:新奥生活经验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