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北京、上海、西安、重庆、哈尔滨等地,“假装上班公司”悄然兴起。媒体记者发现,这些“假装上班公司”不但空调、网络、打印机、饮水机、会议室等设施齐全,而且价格实惠,租金甚至低至每日9.9元。价格贵一些的一天40元,包午饭、零食随便吃。
“假装上班公司”
来“假装上班”的人都是没班可上的吗?那倒未必。从多篇相关采访中,我们可以看到,来这里的用户有暂时失业的,有自媒体运营人员、微商、设计师等自由职业者,也有不少创业者。这些人不约而同地选择付费“上班”,不仅仅是购买一个基础工位,更是在购买一种上班的仪式感。
这种仪式感来自一个相对来说时间规律、行为规范、衣着得体的空间,也来自与真实人群共处的体验。不妨揣测一下,虽然是“假装上班”,但在这里,很少会有人纯摆烂。若是如此,躺在家里岂不是更自在?
他们付钱买工位,也是在买一种无形的生活节奏,买一种共处中温和的他律。在家闲过的人,或许能体会到那种自由却散漫的空虚,人的自制力很容易被消耗,也容易作息混乱。对一些人来说,在家工作,则经常没有效率。人们常常需要特定的场景来激发自我约束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假装上班公司”的出现正切中了这种需求。
在“假装上班公司”认真工作的朱女士
也有人将“假装上班公司”形容为“共享办公室”或“共享自习室”,这种说法不无道理。但与之相比,“假装上班公司”还多了一些社群感。比如,有的“假装上班公司”每周开头脑风暴会议,人们可以互相交流当下的状态和困惑;有人在“公司”找到合作伙伴,一起创业;“下班”后大家可以聚餐,平时也会在群里聊天。
因为都从事短视频内容生产,“假装同事”很快交流起来
因此,如果把“假装上班公司”理解为一个大型表演现场,可能未必准确,它更像是一个为职业空窗期、自由职业者、个体创业者等不同群体提供的过渡空间。这个空间的核心价值不在于“扮演”的趣味性,而在于它能够给人们提供的秩序与支持。所以,比起对“花钱上班”冷嘲热讽,更值得思考的是,如何在社会层面为人们构建更多样的就业服务、社群联结以及心理调适等支持,为人们减少过渡期的迷茫,也满足日益多元的工作形态带来的需求。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媒体报道有部分“假装上班公司”宣称可以提供“代缴社保”“伪造实习证明”“制造工资流水”等服务。对此,已有律师指出,此类行为涉嫌伪造劳动关系、骗保及提供虚假证明,违反社会保险法和劳动合同法。律师提醒,作为“假装上班公司”,也应考虑如何有效进行人员管理,避免非法经营或者被利用从事非法活动。总之,合理创新值得探索,但不能滑向灰色地带,无论是升级现有共享办公空间,还是提供更多元的就业支持,回应“假装上班”背后的真实需求才是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