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谚云:“三伏夹一秋,秋后加一伏”。立秋,是秋季的初见,然而气温并不会因此而骤然下滑。夏日的气息,还会在空气中徘徊片刻。这一阶段的早晚温差逐渐加大,中午却依然炎热。这一阶段应该注意哪些事项?有哪些常见的养生误区?听听专家怎么说。
1.把握“冬病夏治”的黄金尾期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此时通过温补阳气、健脾化湿的方法,可以达到“冬病夏治”,祛除身体寒气的效果。从自然界的阴阳消长来说,三伏天阳气最盛,人体腠理开泄,当顺势而为。今年8月9日至18日为末伏时间,也就是说8月19日正式出伏。抓住“冬病夏治”的尾巴,在出伏之前顺应四时阴阳变化而养生,仍是祛除体内寒湿邪气的最佳时机。
2.夏秋交替
这几件事要少做
过度消暑贪凉
“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大家安排上了吗?立秋已过,但温度还停留在夏天,因此不少人选择饮用冰奶茶。实际上,冷饮是不宜在夏秋交替之际饮用的。此时阳气发散在外,中焦脾胃虚寒,过食冰镇瓜果或冷饮,则易导致寒邪直中太阴脾经,出现呕吐泄泻、脘腹冷痛等症状。此外,切忌过度贪凉。若夜卧贪凉,则易导致寒邪客于太阳膀胱经,引发头痛恶寒、项背拘急(项部和背部的肌肉拘紧、痉挛不舒);久处空调房,则易导致风寒束表,可见鼻塞流涕、关节酸重等症状。
中医方面推荐采用传统消暑方法,如饮用乌梅汤生津止渴,用藿香、佩兰等芳香化湿药材煮水擦身。饮常温之水,洗温水澡,空调温度不宜低于26℃,尤其要注意保护神阙、命门等要穴不受风寒侵袭。
过度锻炼
夏末秋初时节,温差加大,许多人会选择在此时“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增加锻炼频次,增强机体适应寒冷气候的能力。然而,立秋后炎热天气仍将持续,高温消退需待处暑之后,在此期间大量运动、过度出汗反而会耗气伤津,导致心阳受损、心血不足而出现各种不适症状,甚至中暑虚脱。
医生提示,锻炼应当选择清晨或傍晚时分,建议以八段锦、太极拳等柔和功法为宜,每次以“微微汗出”为度,切不可追求大汗淋漓。
过度饮用绿豆汤
绿豆汤是传统的解暑佳品,据《本草纲目》记载,绿豆具有清热解毒、消暑利水的功效。但脾胃虚寒者食用绿豆后,可能会引起腹痛、腹泻等症状。中医建议,对于平素畏寒肢冷、大便溏薄的脾阳虚损者,可酌情加生姜三片以制其寒性。同时也需注意:绿豆汤宜温服不宜冰镇,以免寒邪伤阳;不宜空腹饮用,恐伤脾胃阳气;更不可与温补药物同服,以防药性相抵。
3.顺应时节,做好“养收”
在饮食方面,宜清淡,多食冬瓜、丝瓜、薏苡仁、莲子肉、芡实等健脾利湿之品,少食“肥甘厚味”,即脂肪与糖分含量高的精细食物,包含油炸食品、动物脂肪及甜品等类别。
在起居方面,要“起居有常”,主要是指起卧作息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要有一定的规律并合乎自然界和人体的生理常度;还要适当接受阳光照射,以助阳气升发。此外,可采用中医外治法,选择三伏贴敷贴于肺俞、脾俞等穴位,或艾灸关元、足三里穴位以温补脾肾。
总之,此时养生要把握“扶阳祛湿”的总原则,既要顺应天时,借助自然阳气驱散体内寒湿,又要注意固护正气,避免过度耗伤阳气和津液,调养精神、保养正气,如此才能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养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