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第16号台风“塔巴”于9月8日8时50分前后在广东省台山市沿海登陆。8时55分,“海燕”I型无人机在海南博鳌国家级无人机气象观测试验基地起飞,投放探空仪8枚,获取1.6万余条数据,完成“塔巴”全生命周期观测。
9月8日,海燕I型无人机开展台风“塔巴”机动观测。图为气象工作人员做飞行前的准备工作。 摄影:郭然
9月6日至8日,“海燕”搭载机载下投探空系统、测云雷达完成3架次连续观测。其中,与香港天文台有人机形成同一观测目标、不同区域不同时间的连续两架次协同观测,累计投放19枚下投探空仪,共获取3.6万余条直接观测数据,并实时上传“天擎”气象大数据云平台,为开展台风路径预报和结构分析研究提供直接观测资料。
7日,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基于中国气象局南海台风模式业务同化无人机下投和广东北斗平漂探空加密观测资料后对“塔巴”路径和强度预报以及降水分布做出优化调整,并应用于8日全国天气会商。
今年汛期,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贯彻“观测即服务”理念,统筹无人机、北斗平漂探空、垂直遥感等手段,从台风单阶段观测向台风全生命周期观测转变,力争缩短台风气象灾害早期预警差距,明确业务流程,健全机动业务运行及保障机制,加强观测预报深度互动,确保机动观测目标科学性和资料应用效益最大化,资料应用结果也彰显观测预报深度互动的良好效果,机动观测应用效益逐步显现。
图为海燕I型无人机 摄影:郭然
“加密观测后的预报效果更好。”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正高级工程师王瑞文表示,将“海燕”捕获的高空数据应用于数值预报系统中枢,随即启动中国气象局全球同化预报系统加密观测同化预报试验,结果显示加密观测对于台风路径、地面最大风速场、24小时累计降水,尤其对暴雨及以上量级的落区和范围预报有一定影响,9月7日12时UTC起报预报的暴雨及以上量级降水优于业务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