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水仗感染“食脑虫”?6岁男孩不幸去世,专家特别提醒

2025-08-14 13:00:06热点要闻1阅读投稿:admin
最佳答案今年7月6岁男孩玩水后感染狒狒阿米巴原虫(食脑虫)一事引发广泛关注令人惋惜的是8月11日,噩耗传来男孩妈妈在社交平台发布了一封感谢信宣布了男孩去世的消息这个叫君君的小朋友生命定格在了6岁8个月男童打水仗后突发感染积极治疗月余后仍不幸去世今年...

今年7月

6岁男孩玩水后

感染狒狒阿米巴原虫(食脑虫)一事

引发广泛关注

令人惋惜的是

8月11日,噩耗传来

男孩妈妈在社交平台发布了一封感谢信

宣布了男孩去世的消息

这个叫君君的小朋友

生命定格在了6岁8个月

男童打水仗后突发感染

积极治疗月余后仍不幸去世

今年6月,孩子妈妈在社交平台发文,称孩子在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医院通过腰穿脑积液的检查,检查结果显示感染了狒狒阿米巴原虫。

至于为什么会感染,男童妈妈表示,梳理排查发现,孩子只有6月6日在学校打水仗和4月13日在公园里捞鱼(可能感染),没有去过别的地方。

7月2日,有关专家对男孩的病情进行会诊,计划使用国产的硝羟喹啉进行治疗,并且立刻进入了伦理用药流程,等待审批通过。7月3日,孩子妈妈告诉记者,有过类似遭遇的患儿父亲向他们推荐了相关制药公司,他们已经联系上。随后,在医院、药厂、热心网友的帮助下,孩子尝试了各类药物和治疗。

在PICU病房治疗月余后,8月11日,孩子妈妈悲痛地公布了孩子去世的消息。

记者了解到,狒狒巴拉姆希阿米巴导致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病情十分凶险,并且目前还没有明确有效的治疗方法。

什么是“食脑虫”?

值得注意的是,因夏日玩水感染“食脑虫”,上述男孩并非个例。

今年6月,福建也有一名5岁女孩的家长在社交平台求助称,5岁的女儿曾于6月7日和14日游泳、泡温泉,6月22日,女儿出现头痛、低热、呕吐的情况,23日住院后陷入昏迷,转入重症监护室治疗,27日女儿被检测出感染了“食脑虫”。情况十分危急。

4天前,该博主发布消息称,孩子已在PICU待了45天。

另据报道,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曾收治一个15岁的孩子,他因常在家乡贵州的河塘中游泳,感染了“狒狒阿米巴原虫”,从出现早期病变到抢救无效去世,仅仅半年时间。

什么是“食脑虫”?事实上,“食脑虫”并非肉眼可见的虫子,而是一类分布于自然界中的单细胞生物阿米巴原虫(变形虫“Amoeba”的中文译音)。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主任医师王磊介绍,目前,称之为“食脑虫”的阿米巴原虫有三种:福氏耐格里属阿米巴、狒狒巴拉姆希阿米巴、双核匀变虫。

阿米巴原虫感染主要分为皮肤感染和颅脑感染。通常来说,阿米巴原虫有两种途径进入人体。

一种是通过农业工作。一些农民在田野里劳作时,寄生虫可通过皮肤进入人体,感染后皮肤会出现红斑、难以治愈,可以通过皮肤活检的方式检测阿米巴原虫。如果感染时间过长,寄生虫进入颅脑组织,治愈率会大大降低。

另一种是在江河、水塘中游泳或用被污染的水源冲洗鼻腔时,寄生虫可从鼻腔进入人脑,迅速繁殖,引起脑部炎症等。原发性阿米巴脑膜脑炎发病急,病情发展迅速。一开始,被感染者会出现头痛、发热、呕吐等症状,随后迅速转为瘫痪、昏迷,最快可在一周内死亡。因此,在国外,阿米巴原虫又有“食脑虫”的恶名。

食脑虫通常通过鼻腔进入大脑,引起脑实质损害

专家表示,根据现有儿童“食脑虫”感染病例统计,其踪迹涉及内蒙古、海南、山东、山西、武汉、浙江等地,显示“食脑虫”在我国淡水水域分布较广。目前,海水环境中尚未发现感染病例。值得注意的是,全球仅报告过一例通过自来水感染的“食脑虫”病例。

病死率高达98%

关键在于早发现早治疗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副主任王新宇表示,“在中国,食脑虫(感染)属于罕见事件,感染概率极低,一年到头全国也难得见到几例,但感染者中多见幼儿、青少年群体。如果得了这种疾病,一旦(虫体)进脑,病死率很高,发病后病情常在一周内迅速恶化。”公开资料显示,一旦感染福氏耐格里阿米巴病原,病死率高达98%。

王新宇提醒,这种疾病早期易被误诊,起初患者只是“发烧+头痛”,不少人会被按普通病毒性脑膜炎或细菌感染等疾病处理,等真相大白时已错过最佳窗口。

他强调,鼻腔被温暖的淡水猛冲,是最典型的感染途径。如果在“温暖淡水呛鼻”后一两周内,出现高烧、剧烈头痛、恶心呕吐、颈脖僵硬,甚至很快意识模糊,务必立刻就医,并主动告诉医生“我最近在哪个水域把水呛进鼻子了”,以便对有关水域水质进行检测,进一步确认病因。

王磊介绍,这三种阿米巴原虫对人体造成损害主要有两方面:

造成皮肤性损害。阿米巴原虫通过破溃的皮肤进入人体以后,在破溃的局部形成肉芽肿性改变。

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导致患者出现间断或者持续性的抽搐、昏睡昏迷,以颅内高压为表现的恶心、呕吐、头疼,大约在1—2周以后就会造成不可逆转的神经系统病变。

7月11日,中国疾控中心发布关于“食脑虫”的健康提示。其中称,我国迄今累计报告狒狒巴拉姆希阿米巴感染病例仅40余例,属罕见的寄生虫病。公众无需过度紧张,但需提高防护意识。

疾控机构提出五项针对性预防建议,包括避野水,尽量避免在野外湖泊游泳或戏水,避免搅动水体沉积物;护口鼻,在自然水体活动时佩戴鼻夹、泳镜;防伤口,皮肤有破损时避免接触自然水体;洁鼻腔,使用灭菌生理盐水或煮沸冷却后的水冲洗鼻腔;排陈水,长期未使用的水管,需先排放积水再使用。

总而言之,正确掌握预防方法,遵守饮用水卫生原则,可有效降低感染风险。暑期亲水,安全为先,科学防护方能清凉一夏。

来源:央视网、央视新闻、新华社、央广网、都市快报、九派新闻、中国青年报。

声明:新奥生活经验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